心扉美文

美文 > 励志故事 >

我的青春故事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关注“我的中国梦——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系列分享活动。这项活动由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主办,共青团四川省委协办。我是中国青年报记者李玥,担任本场主持。一年前,差不多这个时候,芦山地震,当时有很多很多的社会组织及志愿者涌向雅安,在雅安成立了一个社会组织与志愿者服务中心,当时的这个服务中心里会聚了大批的社会组织。今天我们请到的两位就是专职社工的优秀代表,我们请他们先跟网友打个招呼。

吕小英:我是四川成都心家园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吕小英,人称小英姐。

杜灿灿:我是爱有戏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杜灿灿。他们都称我为灿灿村长。

  主持人:为什么当时大家都叫你小英姐?

吕小英:因为我的名字听起来像一个女孩子的名字,所以大家觉得叫小英姐比较亲切。

杜灿灿:我当时在村里面工作,所以他们给了我这样一个爱称。

主持人:其实我们对于社工这个概念并不陌生,在志愿者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会有一个非常专业的志愿者的领袖带领我们参与志愿服务,他们是不是就是社工?在你们看来社工是怎样的?

杜灿灿:社工是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他不是单纯的活动性的。他是有一些项目性质,又有一些目标的。他是一个需要大家持续去做的一项工作。

主持人:我们在一个活动中怎么去判断他是不是社工?跟志愿者他们的差别是什么?

杜灿灿:从他的专业性和他工作的方法、方式。

  主持人:小英姐你在开展工作的时候,怎么让别人一眼看出你就是社工呢?

吕小英:社会工作者也是社会的一种工种,跟志愿者相比,志愿者不需要金钱或者一些东西的。而社会工作者,比如说跟老师、律师都是相匹配的、划等号的。所以,你在做活动的时候,你持续的时间是最长的,专业化可能是最强的。你的工作方法是比较专业的。而且是比较体系化的、系统化的。志愿者可能就不具备这些东西。

主持人:所以社工带着志愿者共同开展工作也是一个很好的服务模式。两位都是来自两个不同的社会组织,爱有戏、心家园。我们说一件事有戏还是没戏,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杜灿灿:2009年的时候我们十多个人想用戏剧、影像的方式宣传无偿献血、宣传一些公益的精神,所以我们觉得我们的名字里面应该有一个戏比较好。另外,戏也是希望的意思,有戏、有希望。当时就比较自大,认为自己是在献爱心,大家有一颗充满爱的心,所以我们认为爱也很重要。就提出来爱有戏这样一个名字。其实爱有戏还有另外一层含义,是一年之后一个志愿者跟我们提出来的。我们爱有戏三个字的英文谐音刚好是你我他,让我们感觉这个名字更丰满了一点。

主持人:我去过你们的服务中心,一面墙里面是所有的志愿者的名字,当时爱有戏的名字特别抢眼。一下抓住了我的眼球。当时灿灿为什么会做志愿者?

杜灿灿:一直很喜欢做这方面的工作。让我进入志愿者这个行列是因为2008年的时候,我在北川亲身经历了地震。后来很多人在帮助我们,我就觉得,自己也应该做一点什么,而且也有能力去做一些什么,就这样做起了志愿者工作。后来接触到了社会组织,接触到了社工,正好我们去城市社区里面开展工作的时候也发现了一些跟自己想象不太一样的,比如说城市里面确实有很贫困的人,生活很困难的人,所以更加坚定了要做这项工作。

主持人:有一个很资深的公益人说过一句话,他说他觉得在眼里很多人是天生携带公益的基因,因为某一件事情的发生把你的基因召唤出来了。灿灿是北川的的学生,汶川地震的时候是一名高三、马上要经历高考的学生,当时地震之后,你自己是被救助的人吗?

杜灿灿:要拿那场地震来说,我肯定是被救助的人。但是自己也尝试着做一些能够帮助到其他比我更陷入困境的人,去找一些衣服、募集一些物资给其他人,我们的亲戚都有帮我募集一些物资送来。

主持人:所以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你最开始自己是一个受助者,慢慢很快转变了观念。

杜灿灿:我是没有受伤的,我们班有别的同学是受伤了的。

主持人:然后自己又参与到救援中,去帮助更多的人。

杜灿灿:这个过程基本上就是从受助到互助的一个过程。

  主持人:2008年汶川地震的亲历者,2010年的玉树地震自己也是参与过。2013年的芦山地震。这三次地震中,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次?

杜灿灿:这三次对我感触都特别特别的深刻,但是感触最多的是420这一次地震。第一个感觉,迅速、有效。第二个感觉,力量很强大。我说这个力量很强大不是说我们做了好大好大的贡献。而是说一瞬间,成都的很多公益组织、一些企业、高校志愿者团队一瞬间都汇集到肖家河的项目点,进行抗震救灾工作。就像迅速把很多人的力量汇集在一起,说迅速有效是因为那天早上8点多一点,我们马上开启了紧急救援的工作。

主持人:当时一地震立刻?

杜灿灿:完了之后,就马上我跟我们机构的领导,还有我们其他的同事去沟通这么一件事情。因为那天下午我们正好有义集就是公益集市在肖家河步行街广场开展。马上联系完之后,我们领导飞哥说我们必须要做应急抗震救灾的工作,然后就在那个地方动起来了。

主持人:420那场地震,立刻快速的投入到抗震救灾的工作,让你印象很深刻。当时芦山地震之后,有一个想法,在震后芦山人家的家长都会说,把孩子放在小英姐的社工站三个月,比呆在幼儿园三年还要强,特别好奇小英姐当时做了什么工作让家长这么放心?

  吕小英:当时仁加村受灾比较严重,整个清仁乡所有的学生,包括学龄前的孩子都没有学可以上、没有地方可以去。再加上天气比较热,余震不断,家长忙于筹建。当时我们承担起幼儿园的角色,让当地的小孩子到我们两个账篷进行学习、活动,提供一个比较安全、比较舒服、比较温暖的地方,让孩子来到这里进行学习。刚开始的时候也探索了很长一段时间。因为我们都不是做幼师专业的。我们慢慢的去探索,当时小孩子来的时候,精力特别的旺盛,我们没有办法,就利用他们的绘画,去问他们一些问题,让他们的情绪得到一些宣泄,能量可以砍掉一半。这样慢慢他们就会听我讲,到最后的时候,我们有当地的三个志愿者,他们是学幼师专业的,在当地机构和三个志愿者帮助下,我们慢慢把这些孩子聚拢,教他们一些东西,从他们刚开始动乱不堪,到后面变得规矩,这个过程持续了三个多月,我们开了四次家长会。

主持人:家长其实是见证了这些孩子们从无序的状态到很配合的一个过程。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