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一)关于通告和演出问题 关于明星上通告和演出问题,我只说我所知道的几点,不做解释,也不保证真实。 一、明星的经纪人和经纪公司不一定是一回事,明星的经纪约可能只签一个,但是具体活动中的经纪工作可能会分由不同的公司和经纪人来做。同时,为了保证明星利益不受侵害,他们在地方上也会有熟悉的演出公司、娱乐公司派出助理,负责他在当地的某次活动,这些助理不同于明星的贴身助理,他们可以带不同的艺人,一个艺人也可由很多不同的助理来带。 这样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明星常常只在几个城市转悠,而不去开拓其他市场,因为对他来说市场成熟的地方,最能保证他的利益。当然,到处走,给人以处处受欢迎的印象,也是好事,不过,划算不划算,很难说。相信每个艺人心里都有不同的衡量方式,才会出现这种不同的开发市场的方式。 二、在我的理解,所谓唱片公司替歌手宣传,其实也是经纪活动的一种,是有经纪业务的唱片公司来负责的。上电视电台网站报刊通告、采访等应是你情我愿的事,也许是由唱片公司方面联系媒体,也许是由媒体联系唱片公司,只要谈妥了价钱,就可以。 三、明星演唱会的主办方多是地方上的有资格的演出公司,因为外资公司无论多强大,都没有在内地举办商演的资格。 四、通常在宣传期中明星会参加各种歌友会,或举办签售会,虽然对宣传他有好处,其实歌手也有报酬的,是所谓名利双收。这出钱的冤大头当然不是主办方媒体,也不是歌迷或一般观众,因为这种门票通常是免费获得的,出钱的是谁呢?是赞助商,所以,活动流产往往是因为赞助出了问题。当然,明星各有各的身价,他们会以这个来做标准决定去哪里不去哪里,媒体方面能不能出得起这个价格是另一回事,而这个价格也是浮动的,受活动举办城市影响,并跟艺人跟该媒体的熟悉程度有关,也就是说,存在友情价,总之情况非常复杂。相信也有不少艺人上通告是免费的,甚至倒贴钱。 2007-12-12 (外二)为什么新人更容易受盘剥呢? 那么,为什么新人更容易受盘剥呢?为什么“老人”对唱片公司来说就比较没赚头呢? 一、签新人约的歌手权益是相对较少的,艺人在做新人的时候有公司愿意签就不错了,还能怎么样呢?我们都知道,现在毕业的大学生有很多是零工资的,就是这种类型。商人又不是粉丝,不会因为你红你帅就对你仁慈,相反,正因为他有剥削价值,他才要让他红。呵呵,所以一位小天王曾经连签新人约7年,长年不涨“工资”,就给人以卖身的感觉。相信韩国的某些爆红艺人却非常贫穷,也有这个原因。 二、以开个唱为例,唱片公司举行演唱会,他们最终拿到的报酬中包含了歌手出场费,也包括他们自己出的制作费,因此不是纯利,但他们显然不会自己吃亏,可能会把多出来的制作费转嫁到歌手头上,换言之,歌手的“身价”跟歌手拿到的实际报酬不是一回事。对久经沙场的实力派歌手来说,他们的报酬可能是实打实的,因为他们有足够的票房号召力,只要站着唱就可以,而偶像派或新人的号召力中还要加入舞台绚丽出色的因素,因此制作费用偏高,相应地拿到的报酬可能就少啦。所以说,媒体爆出来的明星身价即使是真的,也不一定是明星纯收入。 三、长期浸淫在娱乐圈的明星当然知道这些猫腻,因此他们选择唱片公司的时候,就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而事实上天下乌鸦一般黑,当唱片公司的利益得不到最大化的时候,就会懒于宣传,因此就出现了雪藏歌手的现象,由于曝光率不足或话题不够,有的明星虽然有大票忠实歌迷,却会给公众以“过气”的假象。而对歌手来说,这实在是两难之事。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有钱有势的一方总是强势的,享受权利较多的,另一方则是弱势的,权利少而义务多。 (以上系针对网友提问而作,有点超出个人所能理解的范围,不保证真实哈,呃,对于影视公司的运作,我不了解,所以就不乱嚼啦。) 2007-12-12 (外三)为什么HC很难转化成粉丝?为什么娱记很难变成内行? 其实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同一个问题。 某位同学说我用了历史的例子解释,有点新潮,呵呵,我接下来还是要用历史来解释这两个问题。 我们知道,古人修史是分三步走的,定题;收集资料,写成长编;缩减长编,进行精致化,完成史书。 无论写什么史书都是很难的,因为一切都是历史,材料很多,因此必须克服好高骛远的心理,所以定题这一步很关键。譬如某甲,他对历史感兴趣,想写深入一点,然后出个名,于是他就开始找题目,然后确定他要写唐代战争史、宋代生活史、明代流民史还是清代宫廷秘史,好嘛,他就开始收集资料,越写越多,越发现越多,后来他终于写成,由于写得很深入很八卦很有趣,于是博来赞美无数,甚至变成“XXXXX史界”“泰斗”。 某乙也想写历史,可惜志气太大,定题定成了《全球通史》(注意是“全球/通史”不是“全球通/史”),于是以后可能出现以下三种情况:他油菜花,越写越多,才写到希腊神话,98岁,挂了;他志大才疏,连提纲都没写成,毫无成就;他油菜花,还很狡猾,走了捷径,最终写成章节体节略版,混在汗牛充栋的教科书里,毫无声息了。 呵呵,转不成FANS的HC们就是在定题这一步堵住了,确定不了到底要喜欢哪个人,谁都喜欢,结果只能都很浅很浅。 当然,那些定题明确的同学有福了,他们在确定对象之后,有针对性地大肆搜集材料,不管是大翻图书馆,还是围追堵截,总之虽然放弃了很多,却也锻炼了学习和实践能力,然后就等着进入第三种境界走精致化路线,成为大众眼中的“理智型粉丝”。呵呵。这一种比喻对娱记同样有效。一口吃不成胖子,同学们! 上头有位同学说得很对,娱乐记者就是为了饭碗才关注明星的,而明星与粉丝之间的微妙感觉是目前心理学还不能解释的,也许如同去同学所说,这可能会成为心理学的一支或一门新兴科学,因此,不能苛责娱乐记者真的内行,只要他们能给我们以足够的信息,并且在评论的时候多说实话,相信这就会成为一个受欢迎的行业。 2007-12-12
8楼
楼主:
duoqingzigu
时间:2008-09-02 11:31:21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