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发布文章禁止使用领导人实名! | 登录 | 注册 - 在线投稿
返回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美文 > 经典文章 > 文章内容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经典集成(50篇)(8)

作者:心扉美文 来源: www.xfmw.cn 时间: 2013-11-13 阅读: 在线投稿

  改作风,制定措施、付诸行动并不难,难的是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然而,转作风有没有实效,不仅看一时之变,更看长久之态。如果只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风过无痕,很难留下什么成果,已经取得的成效也会付诸东流。

  改作风一阵风,这是一些地方和单位的痼疾。或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上级一重视,马上就抓,领导不强调,立刻就放。或是“锦上添花,应景文章”,雷声很大,雨点很小,风头过后,一切照旧。或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时新鲜,三分钟热度。结果,作风问题年年讲,作风建设年年抓,但年年都是老问题,年年都是老样子,改作风陷入“改回来又改回去”的周期律。在群众眼里,这种一阵风式的改作风,本身就是坏作风。

  少数人靠觉悟、多数人靠制度,改作风如是。如果改与不改一个样,甚至越出红线不问责、改出实效不鼓励,改作风动力安在?政绩考核树立作风导向,干部选拔确立作风标准,行政问责注重作风红线,形成改作风的激励机制,方能防止出现半途而废、无果而终的情况。

  认识不到位、作风难持久。一些人把改作风当作上级要求,并未在思想深处触动“密切血肉联系”这个根本,并未在党性修养上强化为民这个责任。只有常修为政之德,涵养宗旨意识和党性意识,把改作风内化为精神追求和工作习惯,经常“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才能完成从“要我改”到“我要改”的转变,焕发改作风的内在动力。

在现场,才不会走过场——五论转作风看实效

      在一些地方,有的领导干部进村静悄悄、调研实打实,有的视察工作直奔问题去,有的蹲点调研渐成惯例。这些让群众赞成的好作风,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在现场,而不是走过场。

  只有在现场,才能够深入实际、直面矛盾、解决问题,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改作风才能落到实处。反之,倘若调研只是“坐着小车转一转、隔着玻璃看一看、看完以后吃顿饭”,不了解社情民意、不知道实际情况,谈何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倘若身在现场而心在别处,回避矛盾、绕开问题,又怎能解决实际困难、密切联系群众?

  信息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多元便捷,“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正因为此,那种认为网络可以取代“在现场”的错误思想颇有市场。殊不知,网络固然是观察舆情、了解民意的重要渠道,是我们认识“复杂中国”的重要手段,但在任何时候,“键对键”都代替不了“面对面”。不在现场,就无法获取更多真实细节和切身体会;不在现场,也很难深入了解真实情况,很难摸准社会的脉、点到政策的穴。

  今天的中国,正在转型爬坡,矛盾不少,困难更多。更多领导干部抬起脚步进工厂、站在工地谋建设,才能弄清发展的重点难点痛点,从而对症下药,找准发展路子;更多领导干部躬下身子进柴屋、蹲到灶边摸民情,才能把握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从而有的放矢,制定惠民措施。在这个意义上,强调在现场,就是在发扬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就是在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习近平走进太行深处,感慨“看到真贫就值了”;李克强在湖北农村考察,询问“有什么恼火事”。中央领导同志的率先垂范,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榜样:多在现场、不走过场,才能解决难事、多做实事,才能使改作风见到实效。

改作风的“加”与“减”——六论转作风看实效

      时近春节,各地勤俭节约办两会成为关注焦点。大会会场,不摆鲜花、不铺红地毯;会议就餐,没有高档菜式和酒类饮品;代表委员发言,陈言务去、直奔问题。简、俭、减,新会风体现了新作风,带来了新气象。

  对花里胡哨的形式主义做“减法”,是改作风的题中之义,也获得了群众的好评。与此同时,人们也在关注:形式少了、水分挤了,内容和干货是否会相应增加?群众最不喜欢的积弊陋习去掉了,群众最盼望、最拥护的优良作风是否会相应多起来?换句话说,转作风看实效,人民群众不仅看不做什么,更关注做了什么。

  鲜花少了、菜单瘦了,政府部门节约的行政开支能否用于改善民生?会议短了、发言实了,党员干部腾出的精力能否用于联系群众?事实上,摒弃群众反感的不良习气,给群众带来的只是抽象观感。在内容上做“加法”,才能够把改作风延伸到群众的家门口,为群众带来可以触摸得到的实际利益,把改作风的实效写在群众的心坎里。反之,如果只停留于对形式主义做减法,缺少在实质内容上做加法,改作风的实效就会打折扣。

  改作风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深入实际、联系群众、解决问题,面子上做减法是一个方面,里子中做加法是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如何把握这种“加”与“减”?就需要党员干部多到基层调研,摸准改革发展的痛点难点;多向人民群众问需问计,把握群众的所思所盼,进而总结经验、研究问题,寓改作风于破发展难题、解民生忧虑之中,将改作风扎根于时代前进的步伐中,使改作风焕发出推动社会进步的正能量。

  既敢于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做减法,又善于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方面做加法,把握好了这个“加减辩证法”,以更大决心、更大勇气向深处改,向实处改,我们就能最大程度释放改作风的红利。

心贴心,实打实——七论转作风看实效

      随着转作风的深入,干部赶会场、吃宴请的少了,下基层、访民情的多了。但也存在这样的现象,一些人调研蜻蜓点水,考察走马观花,满足于“点上看一看,家里坐一坐,随便说一说”。这说明,转作风既要放下“官架子”,更要多掏“心窝子”。要看到,纠正不良作风,密切干群关系,走出机关大院只是迈出了第一步。

  物理距离易缩短,情感距离难拉近。转变作风、贴近群众,说到底,要努力做到心心相印。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不深入田间地头,就不可能和群众打成一片、说到一块。没有解决问题的意识,只想看亮点、树样板,就抓不到基层的难处、群众的痛处。没有甘当小学生的诚恳,热衷于指手画脚,就听不到群众的实话心里话。没有排忧解难的责任心,敷衍了事不干事,就得不到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 上一篇:一颗永远成长的苹果树
  • 下一篇:十大经典搞笑文章
  • 相关阅读

    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