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扉美文

美文 > 小说欣赏 >

苗忠表小小说《黄指印灰指(5)

小小说的写作

不少人想写小说,但找不对路子,绞尽脑汁也写不出来。 还有一些人动辄万把字,但一篇也发表不出去。学习微型小说对创作来说是一条“终南捷径”。阿·托尔斯泰(苏)说:“小小说, 这是训练作家最好的学校。”这种作用出自于微型小说自身。 微型小说优越简便,篇幅短,费时少,易掌握,可多写,发表园地多。较快地发表一篇千字小说,对初学者的鼓舞作用是可想而知的。 初学者避免步入只是想用鸿篇巨著来一鸣惊人的歧途,以此为起点, 向着远大目标走去。
微型小说,应当说是一种新型文体。 我国文坛八十年代兴起微型小说。一是读者多。读者面广,各阶层都有。二是作者多。业余作者遍及全国,著名作家也大都试作,如王蒙、丛维熙、冯骥才等。三是园地多。各级各类报纸刊物大都发表微型小说, 各种征文竞赛活动层出不穷。四是文学理论界开展了讨论,同时引起国外文学界的关注。微型小说兴起的原因首先是时代需要。 现代化建设加快了生活节奏,读者要求阅读短文,这就出现相应的文学形式。 其次是文学自身发展的需要。短篇小说越写越长,作为对“长”的针砭,出现开拓新文学领域的“微型小说热”。 微型小说终于成为文学理论及写作理论开始涉及的新型文学体裁。不过, 微型小说在古代已有雏形。如《战国策》中的一些片断,如魏晋志人小品和明清笔记小说。特别是《聊斋志异》,共490多篇,最长的4千多字,500字以下140多篇。但其艺术价值却使蒲松龄与曹雪芹、施耐庵等一起彪炳史册。我国二三十年代曾经明确提倡。外国微型小说发展很快。莫泊桑、契诃夫的小说中就有一些微型小说。 美国作家欧·享利的微型小说名气较大。日本作家星·新一写了一千多篇, 被称为“一分钟小说大师”。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也都大量发表微型小说。微型小说风行世界,方兴未艾。
微型小说生命力旺盛,命名杂出,需要确定名称。常见的有超短篇小说、极短篇小说、一分钟小说、袖珍小说、 微信息小说等,有的在逻辑上仍属短篇小说,有的只是强调阅读时间,有的不规范。目前通行的是小小说和微型小说。但小小说名称过于通俗,而微型小说名称却与长、中、短篇小说配称, 有利于文学体裁名称的标准化。
微型小说是一种通过对细节、场面的描写, 以小见大地表现人物及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和要求如下:
(一)以微知著,以近知远。明显特点是“小”,字数千字左右,人物少,情节简单。但要小而精,微而妙,以少胜多, 并成为社会某一方面的缩影,以微观反映宏观。现实感强,迅速轻便,充满生活气息,但要写出艺术境界的“远”,使人联想无穷。
(二)博采众长,不拘一格。 微型小说广泛吸取其它文章和艺术体裁的长处,可以称为“模糊小说”。①吸收新闻长处, 及时敏锐地反映社会生活,适合报纸选载。②吸收影视特长, 在同一时间结构起一组生活画面。如《!—?》,写在深夜城市中,A司机恶作剧地长时间按喇叭,B将军被惊醒,C作家打断思路,D病孩被折磨……③吸收寓言特长,结尾道出哲理。如《杰克和水手》。 ④吸收小品特长,具有较强的讽刺性。⑤吸收散文特长,多采用第一人称, 淡化情节,体现一种思想寄托和艺术追求。如《永远的蝴蝶》。 微型小说还吸收了诗歌、论文、神话、科幻故事等特长, 是作者进行艺术探索的广阔天地。
(三)取材精确,镜头小说。 短篇小说写横断面如《孔乙己》,尽管只有二千来字,但写出了一个社会横断面, 除代表旧时代乡村知识分子阶层的孔乙己外,还有丁举人、酒店老板、 学徒和看客等各阶层人物,孔乙己坎坷的命运也得到反映。微型小说写的是面上的一点,这个点是运动展开的,可以称作影视中的“镜头”。 如《一件小事》,写的是一件小事,一个场面,三个人物。 镜头在微型小说中的组成有三种。一是生活一镜头,即一个场面。二是组合镜头,以一个场面为背景,接连叠印多个局部镜头。 三是“闪回”镜头,用眼前场面带出以前的镜头。 一般短篇小说中的倒叙和补叙,在微型小说中要成为瞬间镜头的描写和串连,以免冗长叙述和说明。
(四)写特殊点,重情绪化。微型小说人物描写的特点是, 写主要人物的性格的某一侧面,或写主要人物的情绪心态。 ①一般来说应刻画出鲜明性格,具体方法是写性格的闪光点。 一是集中一点,突出强调。如《瞎说》,抓住一个教师胆小逢迎这一点。此人见人就笑,“***”后更善于重复别人的话并连称“对对”。 在一次报告会上,劳模对他谦称“我那是瞎说”,他应声附和:“对对, 瞎说,瞎说!”引起人们惊诧,他也惊出一身冷汗。二是勾勒轮廓,重在神似。即白描手法,以叙代描,写人物内在和外在的主要特点。三是显微放大,夸而不诬。抓住人物特殊点进行夸张, 甚至涂上荒诞色彩,只要对准生活的焦点和本质都是可以的。 如王蒙的《雄辩证》,医生说“请坐”,病人却说“为什么要坐呢?难道你要剥夺我的不坐权嘛”,如是等等。对“***”中盛行的强辞夺理、 咄咄逼人的“病症”进行了艺术的夸张。 契诃夫的《一个小公务员的死》也是这样。②注重情绪化描写。这是微型小说创作的一个趋向, 反映了西方现代派手法的影响。不重视性格刻画的传统写法,避免明晰性。人物往往只用“他”、“她”等代词称呼, 写出来也是缥缈的影子,大都是生活中的平常人。情绪气氛笼罩全篇, 有意识地作深层意识的剖析和细微感觉的刻划,产生一种朦胧而又深刻的意境。如《永远的蝴蝶》,没有描写事件过程,反复地写怀恋之情,刻画细微感觉和幻觉,蕴含着生死、爱情的永恒哲理意味。 情绪心态要尽量带有普遍性。如《那团云雾》, “他”游黄山买了高价茶叶便败了游兴,即使认识到这种心理的低下也无法快乐, 只有在看到同伴也吃了亏时才莫名欢悦,峰顶那团云雾都不见了。 这种情绪心态概括了人们惯熟而又可笑的“阿Q精神”,揭示出人类的劣根性。
对待微型小说的特点及技巧,一要弄通掌握, 争取在理论指导下站在较高起点上进行实践,二要灵活运用,甚至不去联系,让它们在潜意识中随时起到作用。还可以摹仿。照搬形式、技巧, 发扬精华,受到感应,并力求创新,出自己意。上述特点, 特别是“博采众长”中已经具备了微型小说的一些结构要求。以下再列出一种模式,供初学者学习。
模式如下:
【开头】要使人“一见钟情”。方式有三种:
▲造成悬念,引起兴趣。如《那团云雾》,开头就写不知怎的没了游兴,连山顶上也罩上一团云雾。
▲开门见山,进入情节。往往开头就是人物对话。
▲含蓄蕴藉,曲径通幽。往往描写景物, 烘托铺垫并有照应和伏笔。
【中间】结构主要有三种基本类型:
▲曲折生致式。
①单线曲折,一波三折。如王任叔的《河豚子》,写一农民在二三十年代的社会背景中,因穷困而自杀的过程:弄回毒鱼, 却看到孩子们兴高采烈;怕见惨象而出外, 回来后却见妻儿欢笑等待;吃后等死,却因鱼失去毒性,死不成仍要受苦。
②双线交叉,内在联系。一人两事,或两人一事;可以是两条明线,也可一明一暗,互为陪衬。如《小星的暑假日记》, 父亲编造假材料,儿子编写假日记。父亲打骂儿子后, 再要写材料时只好苦笑。
③反复回环,同中见异。如《奇妙的循环不等式》,车上只有一个空位,售票员不让老太太坐,却让“首长”坐。 司机上车后赶开“首长”请经理坐,经理的丈母娘正是老太太。 又如《他们都是瞎子》,写一对青年热恋、结婚、离婚时都看见一对瞎子相搀相扶。
④前后对比,双峰对峙。 如《变化》写一个业余作者先后发表两篇稿件后,单位领导不同的态度。
⑤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前者,“扬”是主体, 却先在“抑”上着笔,突然一转归于“扬”。后者相反。这样,产生了情节发展的意外性,加强了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
▲重旨复意式。微型小说应以小暗示大,达到意义的升华;要讲象外之旨,言外之意,引起读者想象。主要采用:①象征。 用具体物象寓示概念或另一形象,但只起结构作用, 不是象在诗歌中着力描写的中心形象那样。如《枪口》, 写一官复原职的领导用别人送的枪打下猎物时,得知走后门的“枪口”也对准了他。 ②双关。如《向不通》, 写大学生向不通十年勤恳工作反不如工作差的升得上去,因而“想不通”。③比喻。如《“炮”炸宴席》, 写小孙子在酒宴上放炮仗捣乱, 又在爷爷不满新经理四十来岁年纪轻时放“炮”:“你不是十八岁就当县长!爸爸三十出头就当厂长了! ”④省略。这是一种具象化的空白。如《落果》, 老门卫退休后门口枣树上果子不熟就被打光,他写信给厂长:“连几十张馋嘴都管不住,还管厂。”接着省略了厂长感奋、整顿厂风的情节, 而写第二年老师傅收到一包红枣。
▲采用其它文体和艺术体裁的特长。

【结尾】结尾宜巧,要“回眸一笑”。主要有三种:
▲画龙点睛,首尾呼应。如《那团云雾》,开头败了游兴,峰顶似乎有团云雾,结尾那团云雾也不见了。
▲戛然而止,含蓄隽永。如二百来字的《书法家》,局长在书法展览会上应邀不过写了两个拿手的好字是“同意”, 面对惊叹和要求只好无奈地说:“能写好的数这两个字……”这样结尾, 韵味无穷,艺术容量很大。
以上两种结尾方法只能撩起读者短暂的激动,最佳结尾是:
▲出人意外,扣人心弦。即“欧·享利式结尾”,其特点是“巧”。整个布局为结尾***,读者以为情节东向演进, 结果却西向而行,抖包袱,亮底牌。这种结尾, 打破了情节发展惯用的结构手法,给人以新奇感,深化了主题,增加了容量。大家熟知的《麦琪的礼物》就是这样,一对穷困夫妻为在节日时互送礼物而煞费苦心,最后礼物拿出来却没用:一个卖掉金表为妻子买了梳子, 一个剪掉长发为丈夫买了根表链。又如澳大利亚的《窗》,靠窗的病人每天为角落病人描述窗外美景,为苍白的生活增光添彩。 但是角落病人却见死不救,图谋到了靠窗的好位置,抬头望见窗外只是一堵高墙。

下面具体谈谈两个方面:
(1)结构技巧
所谓结构,顾名思义,是指文章内容的组合和构造的意思。恩格思把结构比作“建筑物的骨架和脚手架”,因为结构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文章的质量,结构好,作品就吸引人,能产生较大的艺术魅力;结构不好,文章就立不起来。选好了题材,确定了立意,就要考虑结构问题了。对小小说来说,在结构上大体要注意下 面几点:
a.关于角度:有人说,小小说是写“瞬间镜头”,生活中的“镜头”是目不暇接的,用什么“角度”来“拍摄”呢?生活中的“镜头”大致有三类:现成的典型的镜头(画面);把生活“打碎”,重新排列组合后的典型镜头(有如把零乱的碎布整理精选出来制成新物品一般
);用眼前的镜头带出以前的生活,似电影中的“回闪”镜头,使人清楚来龙去脉。也可以把“镜头”理解为生活的横截面,虽系树木的一个片断的平面,但从它年轮、硬度、气味、色彩等方面,也可以看出一棵树的大概来。同样,从一个生活横截面(镜头)的描写,也可以反映出社会面貌和时代精神来。这样就能达到以小见大、举一反三的效果。
b.关于取材:小小说要在有限的篇幅中浓缩进丰富的生活内容,必须善于取材。人们说,短篇小说是选择角度的艺术,对小小说来说,选材选准了,便是成功的基础。为此,要勇于去芜存精,选择那些真正能够“小中见大”的生活片断。同时,文贵创新。小小说的选材,也要力求出新。吃别人吃过的馍馍是不新鲜的。 小小说作为小说的“排头兵”,拥有迅速地反映时代新思想、新风貌、新问题的功能,它特别要求出前人所未有的新意。所以雷同的题材,司空见惯的“镜头”,如果没有新角度、新立意,就不必要浪费时间去写了。
c.关于布局:布局就是讲究结构。文学作品是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没有完整、统一、和谐的结构,不会有优秀的文学作品。小小说虽然微小,但也必须要有个完整的结构。这特别要求单纯和简炼。创作上的有些套子,如“有头有尾有情节”一类,对它不一定适用。由于它只取生活的一个片断、一个镜头,在结构上可以有“头”无“尾”,可以有“尾”无“头”,也可以无“头”无“尾”,只取腰的一段,在这里求全是不适当的。尽管如此,结构上那些虚实、疏密、主次、起伏、浓淡、断续等辩证关系则一样要精心运用的。
d.关于描写人物:文学是人学,小小说也要写人。有的小小说不像小说,而像寓言、故事,关键在于没有写人,或者没有把人当作写作的中心。写小小说,如同写其他样式的文学作品一样,要把观察、体验、分析、表现人物作为自己的中心,而决不可就事论事,让事件淹没人物。当然,它写人也要有自己的要求。这 就是人物不宜过多。而且,由于篇幅短小,它不能容忍对人物作冗长的静止的叙述性描写。由于小小说多撷取小的生活片断而成篇,宜于浓笔重彩地描写人物在某特定时间的某一侧面,使其如浮雕般地突出,一般来说,不宜铺述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尤忌在这方面搞大涨大落。善于根据小小说的特点,扬长避短,对人物的性格多用“横”写,少用“纵”写。当然“横”中也有“纵”,但其基点是“横”。此外,写人,不仅意味着写人的命运、遭遇,也包含写人的心理、想象。可以用一个生活镜头、一个生活片断来写人,也可以用一点感情抒发、一点意识流动来写人。
描写人物还须注意抓住两点:写人物的闪光点。在写人物的命运、感情、心灵时,必须抓住人物性格的闪光点(最容易感人的那一点)来写。这个“闪光点”必须是人物全部生活和性格的有力说明,不是它一辈子只作这点事。这个“闪光点”应是能树起人物形象的典型生活侧面。其次,写人物要写能实现人物个性的典型细节。细节是人物形象的细胞和血肉。小小说的篇幅虽微,能抓住准确、典型的细节刻划人物,是使形象个性鲜明、血肉丰满的有效方法。许多小小说就是以真实生活的细节为内核结构全篇的,小说就是细节的丰富和扩充。
e.关于安排环境:作品中的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都应该服从于人物的塑造和主题的表述,否则就是一种赘疣。对小小说来说,环境的描写,更需要融合在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情绪之中。小小说的环境描写,还要学会那种“不写之写”(象征和暗示),在“没有背景”中见背景。只有这样,才能适应这一品种特有的精练和简洁的需要。总之,“环境”不宜详尽渲染,但又不能把人物处于“空白”之中。
f.关于语言问题: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语言要求生动、鲜明、简洁、准确。小小说由于篇幅所限,稍有一点“语言垃圾”,即会“脱颖而出”,败坏作品的整体,因此这方面的要求更高更严。高尔基称赞契诃夫说:“用一个词儿就足够创造一个形象,用一句话就足够写出一篇故事。”可见,用形容词的堆砌来追求语言的生动在写小小说是不足取的。
有人认为小说创作是越短越难,这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可绝对化。实际上,不同体裁的小说,各有它们不同的特殊难点。能写长篇小说的,不一定能写好短小说;能写短小说的,也不一定能驾驭长小说。古人说:“多而不觉其多,多即是洁;少而尚病其多,少即近芜。”关键是量体裁衣,各以其内容需要,做到“减一字则嫌少,加一字则嫌多。”
有句话说,“言不尽义。”小小说篇幅虽短小,“言”自然少,但其优秀之作,“义”却是多的。乍看似乎很浅,内容却是很深。文章之贵不在字多,当然也不在字少,而在于精练。精练,就是以最经济的文字,表达出 应该表达的最丰富的内容。鲁迅说:“写完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 毫不 可惜。”写小小说做到这点尤其重要。
(2)表现手法
小小说是小说,这一点毫不含糊。但是,它可以调动多种体裁的表现手法,如电影、电视的(其中蒙太奇手法可以大有作为,可以使作品更易于含蓄、跳跃),新闻的(明快洗炼,能及时地敏锐地反映社会生活等),寓言的(指桑说槐,寓理于事),小品的(它的辛辣和干预生活),故事的(可以讲述,有情节骨架等),诗歌的(诗句的凝炼和含蓄),散文的(淡化、虚化、弱化情节,优美隽永的语言),论说文的(形象的说理),和一些说不清的体裁的表现手法。
具体说来,小小说更侧重于下面几种:
a.含蓄。小小说故意留一些妙不可言的情节和人物让读者去思考,去想象,用读者的再创造来补充发展原作,从而得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这就是含蓄的妙处。含蓄,本是任何式样的文学作品所共同重视的;然而,由于小小说字数特少,就特别要发扬这一点。可以这样说,没有“弦外之意”和“弦外之音”,就难于真正的小小说。因为浅露的直说,是无法“以小见大”、“以少见多”的。当然,含蓄不等于晦涩,不能片面追求含蓄,而叫人看不懂。具体的含蓄的构思方法有:
暗示: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或只描绘故事,让人推想问题本质;或只叙述有关条件,让人推想事实情态,把主题隐藏在瞬间镜头和典型情节里,让人凭借写出的形象来领悟深刻的哲理。具体说,就是写出一件小事而暗示某些大事,写出一个片段而暗示整体,写出一个瞬间而暗示过去和未来。准确地说,它写出的部分本身就有“意义”,所暗示的部分蕴含着进一步的“意义”;它是通过“小形象”暗示出“大形象”而达到意义的升华。
象征:通过某些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观念、思想、感情。由于它有一种不确定性,有时像谜一样难猜,读者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和认识,这就产生了含蓄的力量。小小说用形象方法构思,更能若即若离,余味无穷。
双关:利用事物音、形、义的有关条件构成的双重意义来布局构思。它借物表意,指桑说槐,表面的意义不是主要的,里面的意义才是主要的。读者要由表及里地推想寻思,才能悟出“话外话”、“味中味”,因而产生了含蓄的意味。
幽默:小小说用幽默、恢谐的笔法进行创作,也可以达到含蓄的有效手段。把自己的观点、感情隐藏起来,表面写一个幽默、风趣,甚至是荒唐可笑的故事,实则表现严肃深沉的主题。寓庄于谐,就是这种方法的主要特点。
上面举出用含蓄手法构思的几种方法,要注意的是不论用什么手法,都不要引向晦涩。含蓄和晦涩是相对的,含蓄从内容上说,应是深刻、丰富、内蕴的;从表现上说,却应是朴素、简洁、明了的。它应该是明白和含蓄的矛盾的统一,有限的凝炼和无限的深广的矛盾的统一;那种故弄虚玄、是非朦胧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在深广的生活认识和丰富的生活感受的基础上,精心构思,讲究含蓄的意境,使小小说有无穷的“后劲”。
b.简约:小小说短而精,犹如压缩饼干。但,如果你写的人物和故事过于简单化,就会给人一种单薄、空洞之感;如果你写得冗长而松散,又会像彻夜不停的梅雨,使人厌倦;倘若你写得短而空,又恰似一池无鱼的清水,令人失望扫兴。因此,单是写得短,还不一定是简约。应该既要短,有要包含尽量丰富的内容。 正如远征的战士一样,必要的“军需品”不能缺,但又要尽量做到轻装上阵。
c.巧思:除了前面谈到的通篇的精巧安排外,小小说特别注意“结尾”的效果。成功的结尾,往往是巧思的结果。所以,小小说的写作,应该在结尾处下一番功夫,以图显出豹尾之势,使之刚劲有力,给人留下较浓的韵味和长久的印象。即在收尾处情节的发展来一个意想不到的变化,你本以为应该向东走,结果恰得其反,突然来个向西行,虽属意料之外,却又合情合理,勾起人们无限遐想和沉思。当然,结尾无固定形式,可以在高潮中嘎然而止,也可以用点睛之笔在结尾处深化主题,也可以大团圆、光明闪烁,也可以中途而止,留下悬念。不论那种方法,都要尽量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回味,留下思考。
d.以小见大:在这方面要求作者使用最少量的信息,给读者产生最大量的想象。作品中没有具体描写到的、议论到的,读者便用自己的想象来加以补充,要留给读者足够的想象余地,使读者借想象取得“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的效果。“小”与“大”,是矛盾的一对,也是能统一的一对,把两者处理好,这就是艺术。艺术辩证法是打开创作奥秘之门的金钥匙。有了它,就会懂得少与多,人与境,主与从,情与景,虚与实,常与反,正与侧,疏与密,繁与简等等一系列矛盾统一的关系,会给自己的作品“以一当十”,“以无带有”,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千变万化、神出鬼没、意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 苗忠表小小说《黄指印灰指

    第16楼

    2010-12-26 16:30:09 来自: 八九年的破晓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