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说:一个人的排行榜 (2006年11月) 杨晓敏 我最喜欢秋冬相交的季节——天空明澈深邃,夜晚尤显爽朗。热闹、喧嚣的日子缓缓迁徙,以后的岁月悄然趋于沉静。这时候,人特别容易回首,想念和感怀一些物事。 美籍华人穆爱莉女士,是专门研究大众文化的大学教授。几年前,她在大洋彼岸,从小小说作家网上,无意间点击到中国小小说领域的诸多信息,触动了敏感的神经。2004年秋天,穆教授远涉重洋,亲赴郑州参加了“全国小小说金秋笔会”。通过耳濡目染,接触了小小说的核心群体,继尔顺藤摸瓜,益发感觉到“中国小小说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现象”,弥漫着非同凡响的现实意义,大有文章可做。 此后的两年多时间里,穆爱莉作为一个对大众文化有着浓郁兴趣的研究者,广泛搜集资料,渐次写出了关于中国小小说现状及其思考的论文,在一些相关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讲,在报刊上发表,引起同行们的热切关注。随后又申请基金,在美国出版了英文版的《喧闹的麻雀——中国小小说精选百篇》一书,借此在更大范围推介中国作家的优秀作品,同时,也传导着她对这一文化现象的自信。近几年,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入,在日本、加拿大及东南亚国家等地区,多有介绍中国小小说作家及作品的专著出版。难能可贵的是,穆爱莉的视野更加广阔,她是把小小说置放在全球化文化背景下来关照的,“小小说现象”究竟和一个国家民族的政治气氛、经济态势以及受众层面有着多少内在联系,是她要致力探讨的起因所在。 去年秋天,这位有责任心的学者故地重游,再次来到郑州伊河路12号。她说:小小说这种精短的文学样式,在中国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持续升温,数以千万计的人参与创作,几乎有两代人喜欢阅读,小小说营造出来的大众文化情结和体现的文化产业价值,从当今的宏观文化形态来看,简直像天方夜谭一般,令人匪夷所思。为什么在发达富裕的欧美、日本等国,在相对贫穷落后的非洲及部分亚洲国家,甚至在和中国国情、生活水平线差不多的一些国度,都没有产生这样一种民间文化释放。好比世界各国都有乒乓球项目,却无法像中国的乒乓球成为“运动”一样,即使有小小说作家或精彩的小小说作品,而远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她发现,这其中既有社会生活孕育的必然,也有推波助澜的人为因素,两者缺一不可。 穆教授身处异域,学识渊博,易于做比较性的思辨思考,她对中国小小说数年来形成的奇特文化景观,百思欲得其解,所以一直跟踪思索,直到把研究引向纵深。我们当然期待着这样的社科成果。 无独有偶的是,今年夏天,我和中国小小说学会的负责人汤吉夫教授,加上当代小小说名家侯德云、蔡楠、滕刚等人,走进天津大学的“冯骥才艺术馆”。在这座精致现代的艺术殿堂里,拜见了中国文学艺术领域的风云人物冯骥才先生,谈的依然是小小说。 众所周知,冯骥才是中国文坛“国宝级”的大师。坐落在天津大学一隅的“冯骥才艺术馆”,展放着代表冯骥才先生文学艺术成就的文学、绘画作品,这是社会对一位卓越文学艺术家的推崇和尊重。而冯骥才之于新时期的中国小小说,亦可谓是真正意义上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曾经创办过《口袋小说》(小小说)杂志。近二十年来,他创作过大量精短的小小说,其中两组十余篇的“市井人物”,把笔记体小小说推向极致,脍炙人口的《苏七块》、《巧盗》、《大回》等已公认为经典,其思想性、艺术性、故事性和智慧含量溶合得精妙绝纶。据作者讲,这是难以为继的一种写法,太过呕心沥血,可遇不可求,所以不再轻易续写。 作为《小小说选刊》创刊伊始的顾问,冯骥才先生数年间,一直以嘉许的目光给予关注和支持,多次给刊物题词勉励,并且亲自参加郑州举办的小小说活动。在繁忙的写作、绘画间隙,在奔走于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益事业之余,冯骥才先生曾四次为小小说丛书和选本作序。断言“小小说不小”,呼吁“请点亮这些星星”。由于我们几个的到来,这位令人景仰的师长停下手中的工作,深情地谈起了小小说。他认为,小小说已经创造出一种文化奇迹,而民间文学生机勃发,正是一个国家民族复兴的文化“基础工程”和“希望工程”,值得大书特书。他说,小小说是以故事见长的,但小小说不是故事。要想区别于故事,一半还要靠文本和文学上的审美,艺术的空间都是留给个性的。小小说是独立的、艺术的、有尊严的存在。珍珠虽小,亦是“珍宝”。更令人感到兴奋的是,作为中国小说学会的会长,他对一直陪同我们来访的汤吉夫教授说,学会要尽快组织人手,争取在不长的时间内,帮助撰写《中国当代小小说发展简史》。 中国小说学会虽属群众文学团体,但因其在年度评奖中发出“民间声音”,为作家和优秀作品提供出获奖的另一种可能,在文学界声誉甚高,影响日隆。小小说于2005年跻身于小说家族排行榜,也是冯骥才先生最终拍板定论的,我们没有理由不对此肃然起敬。与此相链接的是,汤吉夫先生已安排得力人员开始采访和收集资料了,至此,为中国小小说“修史”的工作已正式启动。令我感同身受的是,若干年来,“小小说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只是“业界”的事。所谓的主流文学队伍,认为小小说是泛文学类,或者隶属短篇的一种,基本上持不置可否的态度,不认同亦无批评。说小小说是自我封闭也好,是在夹缝中生存也罢,或许正是因为这种固守和打磨,经过长期的自发或人为的改造、规范和完善,才长成今天的摸样。 长期以来,有人称小小说领域是“圈子”,是“江湖”,是“王国”,或许都有其一定道理,然而无论如何,一种与时代发展同步的新文体,毕竟从发轫到兴盛,扎扎实实地走出了它漫长而独特的“长征”之路。现在,有识之士愿意为它“修史”了,我想,小小说的倡导者、编者、作者乃至读者,真的应该为之额手称庆。 11月份不乏可圈可点的好作品问世。我喜欢蔡楠的《马涛鱼馆》,该篇文风雄健,人物形象硬朗。马涛身上携带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一个充满阳刚之气的有志青年,入城后又出城,之于父辈敢于豪迈地说,这城市不是我的,我的家在白洋淀,在千里堤上。蔡楠作为小小说文体的百变高手,这次却一反常态,极传统地用现实主义手法,虽然写得老老实实,却不失份量感。小小说是直面社会生活的轻骑兵。申平近年的创作大有起色,《猎豹》尽显题外之旨。如果说张五是“违法狩猎”者,而那位渎职的乡干部干的更是“巧取豪夺猛于豹”的卑劣勾当。同属反映干部队伍、干群关系的题材,乔迁的《锄禾日当午》是讽喻,赵新的《报案》,韩少功的《母亲的力量》是无奈。安勇的《奸臣》以另类思考,刻画出“清官”一生的悲喜剧。陈毓的《老虎与行人》和刘靖安的《醉酒》异曲同工,清冷地吟唱着动物生存与人类爱情的又一挽歌。宗利华的《羊倌的爱情》,凸显出一种实用的民间智慧,陈敏的《长城谣》,在历史故事新编里,装点着现代女性情愫。 十一月份排行榜 马涛鱼馆蔡楠 猎豹申平 锄禾日当午乔迁 报案赵新 母亲的力量韩少功 奸臣安勇 老虎与行人陈毓 醉酒刘靖安 羊倌的爱情宗利华 长城谣陈敏
两文入选<古今故事报>十年精选本
2008-07-17 09:44:34
曲线上岗和挂把刀做人.
《一扭一扭的炊烟》收入《感动中学生的100个兄弟姐妹》
2008-07-17 09:34:38
主编:滕刚。
《敲雪》收入《感动中学生的100个父亲》
2008-07-17 09:34:02
总主编:刘海涛 主编:滕刚 九州出版社出版。
两篇小小说入选《感动中学生的100篇小小说》
2008-07-17 09:25:47
敲雪和一个生命一样美丽的桃。 滕刚主编。
参加郑州中国小小说龙湖笔会
2008-07-17 08:58:59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