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发布文章禁止使用领导人实名! | 登录 | 注册 - 在线投稿
返回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美文 > 古今纵横 > 文章内容

冰点特稿:股市催生马路上的发财梦|股市(2)

作者:心扉美文 来源: www.xfmw.cn 时间: 2015-07-01 阅读: 在线投稿

  “现在知道了,没有技术是不行的。”她用了5年时间,看完七八本专业书,在纸上写下密密麻麻的学习体会。她每个月花200元参加股友会,上了大半年才发现那些人是“瞎胡闹”。这几年,她从来不看电视剧,连广场舞都不跳了,有时凌晨两点钟有了灵感,会马上爬起来在纸上写下心得、总结战术。

  这个烫着齐肩卷发,戴金项链和翡翠镯子的女人,说话中气十足。她时常处于一种亢奋状态,一边死死抱着自己的电脑包,一边极力为坐在一旁的蒋国荣推荐一种叫做“地球学”的理论。这种理论号称可以算出股票的最高点。

  “用根号算的。根号啊!你知不知道?”李玲珍略显神秘地问。

  他俩是在10分钟前认识的,年龄相仿,都没读过什么书。不过蒋国荣算是老股民,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来过广东路,听过大老李的高谈阔论。

  “以前报纸上讲的都是‘资本市场’、‘社会主义建设’之类的大道理,对我们来说没有用,听不懂。” 蒋国荣说,早期的股市沙龙是资讯闭塞时代,信息共享的场所。时隔多年,再次来到这里时,他发现人们的“语气和眼神”跟上世纪90年代不一样了。“蛮高傲的样子。”他说,“问他什么,他很轻蔑地回一句‘你不懂’。”蒋国荣感叹现在的人们不似以前一样开诚布公、乐于分享了。

  这条街就是一个江湖。人们面对财富蠢蠢欲动,混合着人性的弱点以及世态炎凉,在空气中升腾。

  人们关注大老李的一举一动,听说他抛了哪只股票,“不出一个小时,整个上海滩就都知道了”

  这一种复杂的气息在广东路的上空已经飘荡了25年。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广东路被一种神经质的紧张气氛笼罩着。渴望财富的人们瞪大了双眼,又小心翼翼地怕被扣上投机倒把的帽子。

  总有一些事情要发生了。这种预感像瘟疫一样,在这条狭窄的马路上缓慢而又坚定地弥漫开来。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开市的锣声终于在上海滩敲响,驱散了心头疑云。人们无需再畏手畏脚,开始放胆追逐财富。

  在广东路上,人们从破旧的棚户区里走出来,从一板一眼的工厂走出来,在这条街上探头探脑、小心翼翼。 那时,歌曲《冬天里的一把火》传遍大街小巷,同样也传到了广东路上。在财富的驱使下,原本羞涩的人们开始肆无忌惮地涌向街头。

  这里毕竟是解放前有200多家交易所的远东最大证券交易市场。当资本的幽灵重回广东路时,这里的景象恐怕要比现在热闹10倍。虽然“老八股”(上海最早发行的八只股票,记者注)的总市值加在一起也不及今日的一家小公司,但在当时,它们是真正的星星之火。

  谢荣兴是万国黄浦营业部的第一任经理,见证了这把“火”是如何在广东路上“烧”起来的。

  上世纪90年代初,证券市场的闸门刚刚打开,市场异常火爆,万人争相入市。广东路上排队的人通宵达旦,最高峰时得排上5个通宵,才能拿上一张委托单。专业排队赚取“序位费”者有之,冲乱队伍抢档插队者有之。更有甚者,从营业部所在的建筑三楼攀援而下,再从二楼奋勇跃入排队人海。其中“十六铺”轮船码头的票贩子,一度成为深夜冲击队伍的“插队专业户”。

  谢荣兴担心,再这样下去,恐怕要“出乱子”。“如果不提高委托起点,排队非排到人民广场不可,并且要排几天几夜的队。”为此,他们不得不规定每笔委托必须超过5万元、10万元、15万元,最终提高到每笔20万元。即便门槛不断提高,广东路上的人潮依然没有散去。

  投资本是智力活儿,但在股市刚刚兴起的时候,确实也是一场体力的比拼。

  谢荣兴记得,在万国增发申华股票(老八股之一)的预约单时,发放处人山人海,公安出动。当天上海是阴雨天气,特别寒冷,晚上8点多钟,铁栅栏大门一打开,潮水般的人群冲向发号处。穿着制服维持秩序的人也只能双手抓住铁栅栏,大呼:“不要拥挤,不要拥挤,要出人命啦!”

  这样火爆的场面在最初的广东路上几乎天天上演,排队疯抢的人甚至被那栋古老的洋建筑粗糙的墙面磨破了衣服。

  这些排队的人们在抢完委托单之后,仍然不肯离去。“人们来广东路好像上班一样,到时间就来。”老股民钱竹林回忆起25年前的光景,感叹着那条路散发的吸引人的魔力。收盘之后,他们在原地开始聊天、分享信息。

  那时的资讯并不发达,而信息对在股市中的决策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广东路充当了信息的集散地。谢荣兴脑筋一转,出了份《股市大哥大》,每天闭市后总结当天的股市行情,一度成为广东路最火的资料。当时还需要手写,营业部里字写得最好的人完成后,胶印机开始复印,工作人员私底下叫它印钞机。这份资料卖8角,在黑市里被哄抬到1.2元。

  报纸更是稀缺资源和跑在别人之前的利器。有人为了能看到第二天的报纸,在前一天晚上报纸进印厂时“偷”出30份,凌晨拿到广东路上售卖,标价1元的报纸能卖到10元。那时人们似乎都不需要睡眠,广东路也因此没有了夜晚。

  大老李就是那个时候出名的。他早期是上海染化七厂的锅炉工,怀揣4000块进入股市,买的第一只股票是“电真空”。“赚了一点就套住,一直放着。后来涨得不得了。”这只股票由750元跌到480元,最后又涨到2000元。此后,倒卖认购券又给他送来了“超额大红包”。大老李一战成名,赚得第一桶金。

  他当时是信息“集大成者”。大老李每天在广东路上“讲股票、讲信息、讲基本面”。谢荣兴说他是这条路上出过的最有名的人之一,“嗓子讲哑掉了还要讲”。人们关注他的一举一动,听说大老李抛了哪只股票,“不出一个小时,整个上海滩就都知道了”。

  当时的人们听到大老李讲公司的基本面,都佩服得不得了。“公司在哪条路、办公室电话多少、账户上有多少钱,样样都如数家珍。”老股民回忆,他们在底下听得认真,从口袋里拿出笔记本一句不落地记下来。

  钱竹林是早期的倾听者之一,但他很快就变成了“演讲者”。“当时股民都看不到书,我托朋友从台湾带回来炒股的书。”他迅速成为广东路上一个辐射的热点,追随他的粉丝很忠实,“脚踩一踩就跟你”,钱竹林说,当时的散户们单纯、简单,非常容易相信演讲者的话。那时的股民就像现在痴迷于游戏的年轻人,几天几夜不睡觉。“他们累吗?不累啊!”钱竹林的头发已经全白了,牙齿也不再整齐,但一提起股市,脸上马上爬满兴奋的表情。

  • 上一篇:贵州江县投资教育2000万 县内小学12人挤4张床|教育|贵州
  • 下一篇:冰点特稿:农村独居老人谈生活状况 含泪说满意|独居老人|养老
  • 相关阅读

    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