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发布文章禁止使用领导人实名! | 登录 | 注册 - 在线投稿
返回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美文 > 人文天地 > 文章内容

南通的民俗风情

作者:心扉美文 来源: www.xfmw.cn 时间: 2014-10-13 阅读: 在线投稿

南通的民俗风情,与周边地区既有相似之处,更有不少独特的地方。这是因为南通成陆较迟,南通的先民多为“流人”和外来的移民,在长期的较为封闭的环境中,各自的风俗习惯相互融合的结果。

现存最早记载南通风俗的史籍,是南宋的《舆地纪胜》。其“通州”部分,有“风俗形胜”一节,记载南通“民居以鱼盐自给,不为盗贼”,“讼庭多虚,囹圄空隙,殆有古之淳风”。

明《嘉靖通州志》始有“冠、婚、丧、祭”和“四时土俗”等记述。明后期,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城市风俗明显变化。据《万历通州志》和《州乘资》两书的“风俗”篇记载,通州一向民风纯朴,很少游民,没有妓院;人们衣着朴素,不赌博,少诉讼;妇女不参加宴会。但到嘉靖、万历年间,民风渐趋奢华,青年爱到外地购买华美衣料,妇女服装款式多变,衣着开始打破等级界限。宴会盛行,茶馆、酒店渐多;纨绔子弟纵酒、赌博、聚众游荡。婚俗也发生变化,计较彩礼、嫁妆,甚至有女方父母出面提出离婚要求的。妓女、流氓渐多,庙宇也增加不少。

清朝建立后,民俗方面最大的变化是男子被强制改变发型,服饰流行旗装。清末,上海的风俗开始辐射到南通,带来了风俗的变化。

新中国建立后,旧式服饰被淘汰,赌博、吸毒、嫖娼和帮会活动均渐消失。各种封建迷信活动被取缔。传统节日则被赋予新内容,并形成一些新的风俗。

南通传统的风俗习惯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南通滨江临海,是鱼米之乡,在农业社会里,许多风俗习惯表现了对农业、渔业生产的重视。如农历除夕,农家要用芝麻秸“封田”,正月初一要“种田”,正月十五要“煨百虫”,秋粮上场后,煮第一顿新米饭,要由家庭主妇端上一碗敬狗,为的是缅怀天狗偷谷种有功。在摘棉之后,有接玉兔的风俗,象征田里的棉花似玉兔一样雪白,祈盼有个丰收的年成。渔民钉新船要选择黄道吉日“闭龙口”,由匠人将一枚“子孙钱”嵌入船头向后的中缝内,并说“合子”讨口彩,还要挂红布,赏红纸包,盼着“顺风顺水”大吉大利。开春以后,渔民出海,要摆酒设供,杀鸡挂红等。

在食物消费方面,南通人的主食是米、面及其制品,荤菜主要是猪、牛、羊肉及水产类。南通人喜食牛肉,十字街南有东牛肉巷和西牛肉巷,即因牛肉店集中而得名。南通水产资源丰富,老百姓中历来传唱着《十二月鱼鲜》,随着时令的变化,各种鱼鲜轮番上市,成为餐桌上的美味隹肴。南通的文蛤,被誉为“天下第一鲜”。南通人的饮食习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南北饮食文化的融汇。

南通人崇尚茶文化,亲友登门,以茶相待;男娶女嫁,以茶为礼;砌房造屋,茶叶奠基;供神谢土,洒茶为祭。旧时,南通城内东大街、湾子头、小码头、彭家巷、起凤桥、掌印巷、南大街等大街小巷、桥堍码头,都有茶馆。南通人饮茶,有在茶叶中另加配搭之物的习惯。盛夏加放清凉去暑之物佩兰、藿香、薄荷、荷叶、淡竹叶;金秋时节放金桔、橄榄、白菊花;冬季以晒干的桔皮入茶。另外,泡茶时要看来客的身份,加配搭之物。若是来客为老年人,就加入几朵玳玳花,一是香气浓郁,二是祝福老人代代富贵;若来客是新婚夫妇,杯中则各放两颗红枣,寓早生贵子之意。泡茶时不将茶杯冲满,民间有“满酒浅茶”之说,这样既可避免烫伤主、客之手,又有利于茶叶“出色”。旧时南通还有“施茶”风俗,每当炎夏之时,居民商家门口摆上一只绿色的茶缸,内放藿香、佩兰、粗茶,满满泡上一缸茶水,任过路行人饮用,以为善举。

南通的民居一般不以正南方向定位,大多为东南向。人们认为,只有寺庙、官衙才能正南向。这是因为南通临江近海,春夏多东南风,秋冬多西北风,东南向的房屋能取得冬暖夏凉的效果。

城区民居较典型的格局是前有大门堂,内设大门、二门,门堂中青砖铺地,里为小天井。小天井两边有提闼门。有钱人家照壁正对大门,一般人家大门对面没有照壁。有的人家还在住宅周围建火墙、火巷,并将围墙加高,与邻家隔绝。人在大门外看不见住宅内的建筑,须拐三门(大门、二门、提闼门)方可进入宅内。住宅有“一进三堂”、“一进五堂”之分。屋梁有“五架梁”、“七架梁”和“九架梁”之别。“三堂”即敞厅、穿堂、正屋;“五堂”则加上敞厅对面的朝北屋和正屋后面的后屋。敞厅建筑最宽阔,三间大厅不住人,是招待宾客的地方。穿堂进身狭,一排之间,多隔层,两边房屋有时住人,但非正式房间。正屋三间隔开,东边为上房,西边为下房,有的还建亭子间、套房。正屋中间悬挂神轴,是一家最神圣的地方。婚丧喜庆之时,三堂通开,显得十分气派。解放后,随着对旧城的改造,这些旧式民居已经消失不少,但还有寺街等几条街巷保存较为完好,它们就像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一样,日益显示出自己的人文历史价值。

南通的传统节日从春节开始,接连不断,差不多每月每季都有,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如正月十五“放烧火”,二月二,“家家人家带女儿”,清明祭祖,立夏吃蛋(民谚“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夏”),七月十五举行盂兰盆会、放焰口,七月三十日地藏灯节,在濠河放河灯,崇阳节赏菊、登高、游狼山、吃“重阳糕”,冬至烧经等。

南通的节庆风俗,比较独特的要算正月十五“放烧火”了。元宵节傍晚,农家把田头的稻根杂草堆积燃煨,称之“煨百虫”,另将路边、坟地、沟岸、荒地乱草烧掉,谓之“剿虫窝”。入夜“放烧火”,用芦苇或茅草,扎成碗口粗的草把,沿田边挥舞,并疾走高呼“正月半,二月半,家家户户放烧火;别人家的菜长得铜钱大,我家的菜像笸篮大……”等等。农民还以火之红白颜色来预测该年的水旱情况,表现了对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企盼。其时,城里人则登文峰塔或狼山“看烧火”。古人有一首《元夜塔山观野烧》的诗,描写了放烧火的壮观场面“几家野烧起阡陌,闪闪飞萤落水塘。须臾四顾光焰发,碧烟朱火彻林越;明珠夹路眩双眸,千峰万峰如点雪。曲岸平堤一路堆,胭脂泼地扫不开;即离倏忽走难定,火齐赭玉光徘徊。渐看次第随风灭,惟见皦兮月出山崔嵬。”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节日的一些风俗逐渐式微,但每年正月十五的“放烧火”,却以其独特的魅力受到人们的青睐。

旧时,南通城乡盛行庙会,规模较大的有都天会、元帅会、鱼篮会等,而尤以城内的都天会为最。都天会供奉的神像是五福都天金容大帝(俗称都天菩萨),传说为唐代睢阳太守张巡化身,奉陪的还有他手下的两员大将南霁云和雷万春。在南通人的心目中,张巡是精忠报国、英勇不屈的英雄。都天会一般在农历九十月间举行,由当地乡绅组织的庙董会负责筹办。每年初秋,庙董会和所在庙宇的僧道,通过在神像前抽签来决定庙会日期。出会之前半月,由庙宇的人员肩扛会期告示牌,手敲大锣,沿行会路线张贴告示,以喻乡民,名曰“净路”。一到规定日期,出会队伍浩浩荡荡,先有手持“肃静”、“迴避”和“敕封五福都天金容大帝”等的前导班,接着有“亲兵班”护驾的神轿,内供都天神像,众多“鬼班”人员前呼后拥;后有十三人组成的“皇名班”手持“皇名”筒儿,和各种名目繁多的仪仗、职司紧跟其后;接踵而至的是各种香客队伍;最后还有民间乐器、歌舞、技艺表演等百戏杂陈的游艺队伍,往往绵延数里。都天会中保留着一些古老的民俗,如“摸壁鬼”,戴面具,着黑色彩绘衣裤,跳跃而行,这些都是古代傩活动的遗风。还有“烧肉香”者,上身赤膊,手臂穿钩,挂香炉,用针穿刺两颊,此俗也很古,《资治通鉴?后周记》中即有记载,说明至少有上千年的历史。都天会集祭祀与娱乐于一体,同时有商品交易,对群众有巨大的吸引力,每每出会时都是热闹非凡。现在,南通城乡还有各种定期不定期的庙会,只是已没有了祭奉神祇的迷信色彩,而成为集商品交易、文化娱乐为一体的深受老百姓喜好的一种习俗。而在旧时庙会上“跳马夫”等演艺活动,被挖掘改编成民间舞蹈,以其粗犷的风格、刚健的舞姿,多次在省市文艺汇演中获奖,成为南通民间艺术的瑰宝。

在婚丧嫁娶、商贸往来、待人接物、砌房造屋等方面,都有各自的风俗习惯。

  • 上一篇:周末去哪玩第49期
  • 下一篇:泸沽湖摩梭民俗博物馆
  • 相关阅读

    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