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发布文章禁止使用领导人实名! | 登录 | 注册 - 在线投稿
返回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美文 > 生活百科 > 文章内容

“‘小小说’写作”教学实录

作者:心扉美文 来源: www.xfmw.cn 时间: 2014-08-08 阅读: 在线投稿


“小小说”写作教学实录
安徽宿松 许岭高中 沈永生

阅读提纲:
1、[教学目的]\[教学方式]\[教学准备]\[教学计划]\[写作指导]
2、[写作练习]\[学生习作1]\[学生习作2]\[下水作文]
3、[教学后记]\[同事意见]\[教学反思]

[教学目的]
1.了解小小说的一般特点
2.学写小小说
[教学方式]
1、交流探讨:鉴赏小小说,了解小小说的一般特点;
2、写作实践:学写小小说。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事先阅读人教版普通高中第四册课本“写作、口语交际”的第三单元,熟悉其中举例的那些小小说;
2、最好能把那些小小说投影,学生讲到哪里就能及时切换到;
3、配乐朗诵所需乐曲邓丽君《绿岛小夜曲》。
[教学计划]
两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交流探讨”;
第二课时,完成“写作实践”;
机动安排,“出题写作”安排在第二课时开头,也可以适当提前到第一课时的收尾阶段,让第二课时直接动笔写与评,当然主要还是写。
[写作指导]
师:小说家族原先是“三分天下”: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更欣赏一些小巧的东西,于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小小说与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并列为小说的“四大家族”。我想请同学们谈谈对“小小说”的一些初步认识。
LR:(学生姓名缩写,下同)我认为最大的特点是短小。从它的别称看吧,又称之为“微型小说、一分钟小说、超短篇小说”。“超短”就像讲女同学的超短裙,很省料。(同学们一阵笑)
师:你很积极,眼也特尖,语言更风趣。(回报她微笑)
YLY:省的不是布,首先是它的文字量。超短到“一分钟”读完,可见它短小到一个什么程度,我们课间那一会子功夫也能解决一篇,不就是千字左右吗。
PLL:这样看来,《学生阿D》(参见P196“借鉴实例”)长了些,用来作小小说的例子不很妥当。
LCX:长点又有什么要紧。阿D确实有我的影子呀,未必没有我们大家的影子,写得就是透直。
师:你两人各执一词,着眼点不一样。一个谈形式上的长短,一个谈思想内容上的概括。从自己那一个角度来看,都令人信服。不过问题还是一个一个地探讨吧,还回到小小说的短小上来谈,好吗?
YJM:讲狮子的那篇(参见P195“写作练习”一[1])比《阿D》要短得多,仅用了150余字就讲述了一件复杂的事件,所以我认为它应该获奖。
CXX:“神垂死!”那篇(参见P196“写作练习”一[2])更短呢。
SJ:不过它也短得太离谱,不能夺魁。
师:大家都谈到了小小说就是要短小。我还想问一下,YLY同学,你刚才说“省的不是布,首先是它的文字量”,听口气似乎还有“其次”“再次”要说吧。
YLY:我觉得还应该结构简单,要不怎么叫“微型”。在选材上,往往截取生活的一个片段,一个镜头,一幅剪影,那是“小巧”吧。作家王蒙是写小说的出身,他就认为小小说是一种敏感,从一个点、一个画面、一个对比、一声赞叹、一瞬间之中,捕捉住了小说——一种智慧、一种美、一个耐人寻味的场景、一种新鲜的思想。(参见P194“写小小说,要注意下边的几个问题”的“首先”部分)我也认为这就是说结构要简单。
CJL:结构也只是简单些,情节还是要的。美国评论家罗伯特•奥佛法斯特说它的特点之一就是“情节完整”(参见P193)。我们不能因其小巧而不注意故事情节的必要交代,要是没有故事情节,它首先就失去了对读者的吸引力。我家隔壁的张伯也常写小说,他说情节是小说的生命,没有好的情节,就没有人去看。没有人去看,再好的思想意义也无法传达给读者了。
QT:我赞同这样的观点,小小说它还是小说,这就要求它不能像写小新闻、小通讯、小散文一样,必须遵守小说创作的“游戏规则”,没有起码的故事情节不行,还比如典型化、形象化等规则也得遵守。
LY:说到“规则”,我还认为在布局上,不必求全,力求单纯,也算是“简单”吧,也是“小巧”所要考虑的。例如《树皮》(参见P194“写小小说,要注意下边的几个问题”的“首先”部分),只不过是姐弟俩对一块夏夜时剥落的树皮的议论的一组简短的对话。
CLY:《插图》(参见P194“写小小说,要注意下边的几个问题”的“其次”部分),同样只不过是父子俩的一组对话,但多了拿画的情节,比《树皮》内容更丰富些。但并不臃肿。
ZHH:《树皮》更好,虽然情节简单了些,但给人以昂扬乐观的人生启迪,姐姐敬佩崇高的献身精神,弟弟颂扬翠绿生命的勇敢冲动,既有生活的哲理,又有象征的意味。小小说说的是“大话”,传达出创造性的立意。
WHC:所以我认为写狮子的那篇不能获得头奖,它没有什么思想意义,光有引人入胜的情节还是不行,没有意义的东西只能是文字垃圾。
SXL:《插图》的思想性虽然没有《树皮》那么明显,也同样具有典型意义和概括力。新老两代人身上都有不合比例的地方。故事说的是“画”、是“头”是“身子”,实际上正是叫我们要有自己的思想,又不能只有思想没有行动。小说从很小的事情中概括了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这也就是“小中见大”吧。
LXH:又要小巧,又要有故事情节,有吸引力,这就要求它要做到精心布局,主次分明、疏密有致,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品。《德军剩下来的东西》(参见P193,法国作家哈巴特•霍利的小小说),从德军手里夺回了故乡,男的上街,女的捉他的手把他当成嫖客。而男的不上她那里,要去找自己的情妇。应该说故事完了吧,可是两人走到路灯下,女的认出他就是自己的情人,男的也认出了她就是自己的情妇。就像电影中历时仅几秒钟的几滚镜头,又像是一个短小的舞台剧。“我找我的情妇”是一句巧妙的台词,把过去的事情作了暗示。
ZXZ:不过,它到底要讲一个什么意思,还是不大明白。
WN:不明白归不明白,但它终归还是很有意思,需要读者去补充。
CXX:“神垂死!”那篇也可以去补充呀,为什么SJ说它不能夺魁呢?
SJ:不能光看一面吧,没有起码的故事情节这不叫“小说”呀。它只不过是“微型”而已,并不等于“微”到没有必要的故事情节呀。
师:你们几个总是打铁打到一堆去,搁不得、脱不得。(大家笑,我也笑)
ZMX:我认为“微型”还表现在表现手法上,大都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就使人物活起来。好比美术课上的简笔画或者速写,用我们家乡的话说,“只有三根网瓜筋”。
SYS:《河豚子》(参见P197-198)里面的“爸爸”就像这样一条“网瓜筋”,作者平平常常地介绍,一个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苦难父亲的形象就像站在我们面前一样,仿佛还穿一身灰旧衣裳。
WZX:我最看好的还是它的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请大家看课本P194“再次,要精心安排结构”部分,我来读一读吧:
“我”弄来一篮河豚子回家,悲痛至极,却引来孩子们的欢笑,这是一波;回家准备见尸体枕藉的惨状,却看到孩子们期待、欢迎的目光,这是二波;全家同吃河豚子后等死,又竟然都活着,这是三波。
师:你读得很投入,我们都被你感染了。小说精心安排结构,表现了人民的深重灾难。
XYP:要是能把结尾一段去掉,还更精练些。
XTT:结尾是很重要的,小小说的结尾比开头还要重要。小小说结构的巧妙,突出地表现在结尾上,用出人意料的结局来完成结构的框架。请大家看课本P195,那几个比喻多妙。(画龙之点睛,下围棋之做眼,引爆审美想象的雷管)
WYF:要不,那三个大人物怎么会都把它列为小小说的要素之一呢。(P195,美国作家欧•亨利,评论家罗伯特•奥佛法斯特,日本评论家进藤纯孝)
师:大家觉得《“书法家”》(参见P195)的结尾如何?
SJJ:人们的好意倒出了局长大人的丑。一下子把局长大人推上浪尖,一下子又把他跌入深谷。曲折有变。
WJ:多好笑,书法大赛也要跑来露一手,局长大人居然只会写好这两个字。
WHR:就只会写“同意”,必定是平时写惯了。
ZYH:最得心应手的是平时批条子批惯了“同意”二字,官僚!
师:《“书法家”》那篇,我曾看到过另一个版本,“……宣纸上:‘同意。’”过后接的是:“还顺手把这两个字画了一个大圆圈。他平素批条子的时候圈习惯了。”什么时候都改不了他狗吃屎的本性,写字就写字,还要习惯性地圈个圈子。小说不去过多地追求情节动人,比我们课本上看到的还要简洁,到此结束了,戛然无声,余下的话留待读者去想象与补充。可见小小说尽管短小,也还是可以根据需要短上加短的。
师:好了,现在时间不多了,请同学们梳理一下子课文内容,结合前面大家的发言,系统地阐述一下自己对小小说的认识。等一下请一位同学发言,像电视辩论大赛一样进行总结陈辞。
课代表:(大家公推)第一、小小说还是小说,必须遵守小说的“游戏规则”。第二、它是小的小说,文字量少,信息量小。第三、它小而又巧,不能太玩“虚”的,要有思想意义,最好立意奇特。第四、因为小巧,结局一定要出人意料。(大家鼓掌)
师:还有同学要补充吗?
WLL:内容上要有思想意义,形式上还要做到“以小见大”。
YHR:必要的情节不可少啊,也许课代表的“游戏规则”里面包括了这条,我再明白地点一下,引起大家的注意。
课代表:(抢着补充)其实我开头还想到了,说着说着就漏掉了。(说着还把自己的简易笔记出示给大家看,我看到那上面有一串单字,其中就有“情”字。大家又是一阵笑,在笑声中下课)

[写作练习]
要求:整篇作文
步骤:
1、配乐朗诵:
乐曲:邓丽君《绿岛小夜曲》
朗诵材料:(参见P198,“课外练笔”。P194“首先”部分讲王蒙的观点时出现过类似的话)在生活中,从一幅剪影、一个镜头、一个场景,甚至一个点、一个对比、一个瞬间之中,捕捉住了一种智慧、一种美、一种新鲜的思想,就能着手构思成一篇小小说。竖起你的耳朵,睁大你的眼睛,观察、思考周围的一切,多多尝试写小小说。
2、出示题目:(参见P196,“整篇作文”)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各色的人,纷繁的事,洋溢的情……请加以观察、思考和提炼,自拟题目写一篇小小说。下边题目供参考:
(1)20年后的班会
(2)宇宙飞船上的一天
(3)我的机器人伙伴
(4)我的网上朋友
(5)门开了
(6)昨晚下了雨
3、课间活动:学生自由活动,为下节课写作小小说做准备。
4、作文改文:师生自由作文。完成过后采用翟暾老师的“简快作文”法批改交流。

[学生习作1]
11点的守候
叶海敏
(安徽宿松 许岭高中 2004年级文科2班)

又一个漆黑的夜晚,自行车陪伴着叶子,走在回家的街道上,空空的,长长的。
没有办法,学习如上战场,每天都得高度紧张地在激烈的竞争中寻找自己未来的生存缝隙,稍有不慎就会被远远地抛弃在人群的外边。想想那一片黑压压的深埋做题的头颅,叶子拢拢衣服,似乎觉得有点冷。
眯缝着眼睛回到家,刚想去睡,又听到母亲那熟悉的唠叨。
“妹,今儿个怎么迟些了?”叶子才懒得理采,本来就有人拖了堂。
“饭在锅里,快趁热吃罢。”
“吃不下。”开始觉得又要烦了。
“吃不下?是不是又买零食吃了!早就跟你说过,少吃那些东西,没有营养。怎么就这么不听话呢?”母亲也开始烦了。
“早就跟你说过,没有吃零食,你偏不信。”觉得这话谁都不信,又补充了一句,“早就叫你不要留饭,你偏要留。”
“你看你这伢呐!”母亲大概也怕没有说服力,也补充上了,“还不是怕你饿着,不晓得好和歹!”
看看叶子不理,接着又说上了:“那就放到碗柜里去吧,免得隔壁的猫又要偷吃掉。”
叶子还是不去理采,烦。
母亲只好自己到厨房里把盛满鱼肉的保温碗收拾好。“早点睡去吧,莫捱呀。”
叶子想,天还不是很冷吧,催什么催?天早地早就用上了保温碗;天天都是鱼啊肉的,真是老糊涂了吧。还没有想清楚,自己倒睡糊涂了。
每天,叶子都要在学校忙碌过之后,又到家里来烦着。同样的时间起床,同样的时间上学,晚上回到家,洗洗抹抹,有时吃些晚餐,又同样是晚上11点多。这样已经5年了。
5年了,习惯了,也烦了,乏了。
也许是老天开眼,怜悯叶子,终于有一天外婆家有事,母亲非得回娘家住上几天。叶子觉得没有管束,没有唠叨,自己的门全部打开了,
可是没过多久,叶子又失落了。每晚11点,门口没有人来接、来烦。本来今天中午就没有吃好,急急地打开锅,里面空空的,叶子这才又想起母亲不在家。刚才还认为可以为所欲为的家,在打开锅盖之后,也一样地空荡荡冷清清起来。再望望母亲的房间,叶子什么也没有说,还能说什么呢?
有时,忙碌也是一种错误吧,哪怕是极简单的问题,怕也无暇去思考,不懂得父母一片苦心。
有时,拥有也是一种损失吧,拥有时,甚至觉得很多余、烦透了;而一旦失去,才格外地倍加珍惜。
有人守候的11点,还是好亲切。
评点:(指导老师:沈永生)
简单的两个场景,妈妈在家,11点好烦;妈妈不在家,11点好难。此文有一种淡淡的忧愁,却也满籍着温柔,还是好亲切。
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确实很大,他们一天到晚从学校忙碌到家里,而父母又能帮得上什么忙呢?也许给足了钱就算不错吧。能够每晚守候着你,给你吃好穿好,叮嘱你休息好,那也不见得是人人都能享有的关照。可是我们有时候说不定还很烦着呢。而一旦失去,才格外地倍加珍惜。

[学生习作2]
我所不能到达的世界
杨小红
(安徽宿松 许岭高中 2004年级文科2班)

天上又上了云,像是被什么笼罩着,好不阴森。
别墅式的房子前,有一位从山那边矮小的房子里走来的农民老伯,四下里张望,不时地核对着手里地址,蹭到一间房前,蹑手蹑脚地敲了敲了门。
探出头来的是一位洋派的中年妇女,很是狐疑。
“请问,钱主任在家吗?”
女人机灵地打量着面前黝黑的来人,睥睨着他手里很是有些沉甸的袋子,半天才问:“你是……”
“钱主任老家那边的。”老伯憨厚地陪着小心。
女人似乎有所悟,“请进来吧。”
老伯在客厅不知所措,女人里屋回来,钱主任随后也来到客厅。
“呦,老哥,是什么风把你给吹来了哇?”
“打扰了钱主任休息了吧。”老伯凑上前说话,尽是些客套。但老伯不忘把孩子中考这一层意思夹在里面。
“坐坐坐。妹今年考得么样子哝?”
“我也不知道怎么说好,……先前老师都说能考上你们重点,……可是这伢没争气,缺了几分。……”老伯回头看看孩子,眼珠子都快要睁出来了。
“那就不好办呐!”钱主任往后摊在沙发上,吐出一口气,也许是香烟,女孩也不敢仔细看。
“这不就求钱主任来了。钱主任出息,老家那边可是莫得哪个不晓得、莫得哪个不讲的。”
“这怎么办呐?”钱主任再吸上满满一口烟,又慢慢腾腾地吐出来,好长好长的。
“学校有些规定,怕是有些麻烦呐。”老伯想等那口烟吐完再上前说话,钱主任就又说上了。
“我也知道,要不也不来求钱主任。……人家都说这伢儿底子还是不太差。……”老伯终于接上了腔,还是不知从何说起。
“我也还是打算花上一些钱,……”看看钱主任那副为难的样子,老伯也只好吞吞吐吐亮出底牌来。
“老家那边的人,寻个钱也不容易,你就费些神,替老哥想想法子看嗒。”女人也上前说话,可是话没有说完,那边电话响了,女人去接电话。
女人示意那是县委田秘书的。
钱主任连忙起身接电话。
“田秘书,您好哇!”
“招生再紧张,也要解决田秘书的事呀,您的外甥女还不就和我自己的外甥女一样,我回头通知她下午就来注册报名好了。莫得事、莫得事的。”
就在钱主任跟田秘书通话的中间,女人跟老伯说:“学校的计划外招生那一块,找的人另是多些。”
老伯听出了那话的意思,赶紧把带来的手提袋放到房里去。女人上前牵扯,老伯趁机塞给她一个红包。
“钱主任忙,我们就不打扰了。”老伯边说边退出了那幢别墅,他只记牢了临出门时那女人的一句话:“回头有什么事,我打电话给妹。”
女孩子在路上告诉老伯,田秘书就是隔壁钱泉怡的小舅舅,泉怡今年中考还要比自己少47分。
老伯倒不管人家分多分少,他只知道,自家是花了4700元钱压箱子底的积蓄,手提袋里是300元的礼品,还不知抵得上人家一个电话不。

评点:(指导老师:沈永生)
从一个孩子的眼光来看待社会上的不公平。采用对比手法,让钱主任在同一地点来处理老乡跟官僚托他办的同样的事,一个变色龙的形象就更明显了。

[下水作文]
一错再错
沈永生

“哪一个啊!” 我应和着“咚咚、咚咚”的敲门声,迎上前去开门。常有班上的学生或者学生家长来找我。
迎面的却是包令大师兄:“你在这里呀!肖洋呢?”
“肖老师嘞?哦,对面、对面。”
“对面呐?”包兄不好意思笑笑,“新套间一时还摸不到门呐。”扬扬手中的红帖子,又说:“哪里哝,孙爱杨叫我罗持一下。”
我想起来了,孙老师在城里的房子是做好了。我老不出去走动,他进屋我还不晓得。这个礼我省不脱,同事不说,我还是他父亲手上费难进来的。
包兄是精神人,罗这个头不跟我说一下不像,直说又不晓得我是么什想法。走错门最好,神不知鬼不觉,你知我知就满足了。要不然,得罪人还真不晓得如何得罪的。“错”得一点不错。
吃饭时说给孩子听,本想就此让孩子有些生活的真情体味。可是,我错了,她不领情,笑我们都熟知的另一个故事。
去年也是这个时候些吧,我还是住在旧套房里。下课刚回到家,电话响起来。
“喂,哪一位?”
回答的是一个亲切的拖长男中音:“先生,一会早些去坐一会哟!”
“老宗!么事坐一会嘞?”
“耶!沈老师吧。哦,打错了,打错了。不好意思,不好意思。哪里哝,我催他们吃饭。”
“吃饭呐?么事饭呐?”
“他们那么客气嗒,我进新屋。”
“耶!进屋哇?我还真不晓得。”
“哇!怪事?都晓得了,独有你不晓得?”
也难怪他那么生气。领导办事,罗得一沸反,我居然不晓得,真是孤陋寡闻。赶紧追妻子回来商量,也硬着头皮带着现钞去“买饭票”。
作者自评:
这篇下水作文,为配合小小说习作,跟学生一样当堂完成。
这是一篇近乎实录的小小说,只不过是人名略作了微调。
这是一个更愿意听到说“对”的时代,而现实生活中有些事又偏偏“一错再错”。
上前代为罗持事务的包令大师兄,出于对托他办事的主人的维持,也出于对“我”的关心,不想让“我”错失人情礼数,该送的礼没有送。他走错了门,未必是真,只不过是一种很神气的提醒罢了。“我”是这么猜测他是这么想的。也许他是真的走错了门,那“我”就真的多心了,那是“我”的错。
送礼成风又过滥的眼下,他走“错”了门,对“我”而言也还是善意的,他没有错。这是小说的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有一个过渡,“我”在吃饭的时候的善意安排,想让孩子增加些真情体味,却通过孩子的口引出另一个有关送礼的“错”故事。
小说的第二部分,宗主任打错电话,应该说不太可能,前面已经讲到,此等事大多有人代主人全权处理。难免有些人不掺和,请人代理就是为了避免些尴尬。主人亲自过问一下,也未尝不可以,那一定很谨慎,怎么就会打错了电话呢?姑且打错了吧,也就那么一所小小的学校,不可能听不出声音吧,还不赶紧挂了。就算也应酬两句吧,怎么又讲到进屋送礼、答礼酬饭呢?有些人话多些,也是有的,又怎么会蛮横地质问人家呢?说不是有意借打“错”电话来讨礼,恐怕没有人信的。这是恶意的“错”,当时在宗主任看来自然是理所当然一点不错。“我”被宗主任“错”得很狼狈。
小说前后两个部分对称,事关“我”、孩子、包令大师兄、宗主任,错了吗?谁之错?

[教学后记]
1、同学们事先都较充分地阅读了课文,对那几篇举例的小小说较为熟悉,发言很踊跃,言之有据。发言中,同学们打乱了教材的介绍顺序,把课文中不同地方举到的例子按照自己对小小说的理解,重新组合例说,言之有理。这是我课前所没有想到的,当时觉得好活跃。可见指导学生课前认真阅读、熟悉学习材料很重要。
2、说实话,当时也还真怕收不了场。年轻人容易争强好胜,在一个问题上死打蛮缠不松手。教师要适时调控谈话节奏,一个一个问题来,不能想到哪里是哪里,不能随他们去顺着自己的方向越走越远。这也就是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吧。
3、借助小小说的形式,同学们更容易把生活中那些不便明说的感悟化作笔底风云。
[同事意见]
1、学生对教材很熟悉,所以探讨交流很积极,发言很踊跃,这是好事。但并不是哪个班上的学生都能这样认真地阅读教材,并不是哪个老师都能上到这样的课。要是学生都这么熟悉了,还要不要上这一课,也值得探讨。
2、教师主导不够,要是能够按照教材的顺序来处理,学生不会花那么多的时间绕来绕去。这样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来写作和修改。
3、把课文中所举的例子都做成课件,用起来很方便,可以使学生步调一致阅读文本,有利于把握阅读时间。
4、写作前配乐朗诵,抒情性强。既是对小小说知识的复习与回顾,又让人沉浸在美妙的想象世界里。学生在音响的世界里感知信息,也是一种美妙的享受。
[教学反思]
1、学生熟悉了教材,这只是完成了学生跟教材的对话。熟悉了不一定理解了,还需要学生跟学生对话,学生跟老师对话,通过碰撞,个体走向群体,求同存异,能更充分地理解教材,明白事理。我认为不管学生多么熟悉教材,还是要上这一课,只不过是“怎么上”这个操作层面的问题还有待商榷。
2、探究时有些零乱,这也是在所难免的。要是完全随着老师事先设计好的步骤走,那是要整齐些。但不一定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太被动不是一件好事。语文教学就是要在课堂上教学生学,教学生怎么学,归根结底还是要学生自己学会怎么学。所以牵着牛鼻子走,还不如把绳索绕在牛角上看着它吃草,你指引的草它还不一定向着呢,让它去吃它喜欢的,吃饱了算事,只要不伤庄稼就行。
3、课上所举的例子全都出自课文,面还窄了些,还可以加大信息量。要是能补充一些课外的例子,大家的眼界要更开朗些。也说不定大家还要感兴趣些,情绪亢奋些。
4、学生相互评改只有少数人做了些,要想进一步修改好,还是留有不少的课外作业量。把作业留到课外,不说不能,但不能太多。学生被作业压倒了头,捆得抽不出身,就没有思考的余地,没有自由学习的余地。

  • 上一篇:小小说和小说等等一些文体有什么区别???
  • 下一篇:小小说的人物塑造
  • 相关阅读

    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