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发布文章禁止使用领导人实名! | 登录 | 注册 - 在线投稿
返回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美文 > 小说欣赏 > 文章内容

小小说,总有说不完的话

作者:心扉美文 来源: www.xfmw.cn 时间: 2014-07-14 阅读: 在线投稿

小小说,总有说不完的话
  ——凌鼎年访谈
  
  任晓燕 系《百花园•小小说原创版》副主编、副编审。
  
  1、凌鼎年先生,您是为广大读者所熟悉并喜爱的当代著名小小说作家。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您一直活跃在小小说创作和理论阵地的前沿,为这种新兴的文题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请您为热爱小小说的读者谈一谈当代小小说的创作走向和理论热点。
  凌答:如果用一句话来为当前的小小说定位,就是小小说正走向成熟。文学界的共识:把上世纪八十年代视为小小说的起点,那么这种文体正好经历了三十年的风风雨雨。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写过一篇《小小说,三十年后再论》的文章,作为了一套小小说丛书的代序,现在已到了可以论一论小小说的时候了。2009年,我又写了一篇《微型小说,走向成熟的文体》,3.5万字,发在了大学的学报上。我从作品、作家队伍、理论队伍、刊物、评论、出版、奖项、翻译,进入教材、进入影视、进入网络、进入手机等十多个方面来论证这文体的成熟,有大量过硬的数据,应该讲还是颇有说服力的。我有个统计表格,目前至少有三百多篇(次)微型小说作品进入海内外大学、大专、中专、高中、初中、小学的教材,教辅教材还不算,这可是影响一代人的,这应该是小小说对当代文学、当代社会的一大贡献。
  从小小说发展的趋势来看,列入鲁迅奖评奖范围,那是早晚的事。前几天我参加江苏省作家协会第七届代表大会,碰到多位小小说作家,聊天时,有位作家说:以前我们总说小小说走近什么什么,现在数字出版、手机阅读等都主动拥抱小小说,这说明小小说的地位已与前几年大不一样了,这应该是事实。
  但平心而论,小小说喜忧参半,不宜盲目乐观,为什么这样说?
  其实,数字阅读、数字出版是把双刃剑,随着传统读者队伍整体年龄的老化,新一代的读者已习惯于网络阅读,这样,纸质媒体的读者就越来越少,这种倾向已开始凸现,小小说纸质刊物的发行量在萎缩,对此我们不必讳言。好在小小说的数字化,与网络阅读、手机阅读比其他文体有更多的优势。
  今年小小说的出版,似乎形势空前喜人,北京麒麟书香图书发行公司与北京正大文景图书出版公司,同时在编同类型的《小小说作家档案》《中国当代微型小说作家档案书系》,都是煌煌百本,还给样书,给稿费,可谓大手笔,这确实让小小说作家欢欣鼓舞。据我知道,还有其他出版社、出版公司也在做小小说、微型小说选题,而作品资源就这些,读者群也不可能短期成倍翻番,有些作家就写了一百多篇,有的还不到一百篇,可集子已出版了几本了,无非是目录排列不同,作品组合不同而已,再加上一本又一本不同类型的选本,内容大同小异,读者买了书,读来读去,就这些老作品、老面孔,会审美疲劳的,会生厌的,会反感的,这样一窝蜂出版,闹不好就把小小说的出版市场一次性做坍了。所谓事与愿违,我有这个担忧,但愿只是杞人忧天。
  我不是专门搞小小说理论的,写理论稿只是客串。根据我的了解,小小说的理论与小小说的创作相比,是滞后的,这几年情况有所好转。所谓好转,一是学院派开始关注小小说创作与小小说作家,学院派这些小小说评论的已多了起来,近几年给我作品写评论的,不少就是大学的副教授、教授,甚至是博导。
  江苏省作家协会立项的《江苏省微型小说研究》一书,就是江苏的大专院校的几位教师在负责撰写。更难得的是《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已列入国家级社科项目,高校的教授都知道,要申报一个国家级的研究项目是多么不容易,这说明微型小说已真正成为一种文学现象,成为一种研究对象。这不是谁恩赐的,是我们大家三十年孜孜以求努力的结果。
  小小说的比较研究也在开始兴起,2009年,日本国学院大学的渡边晴夫教授在日本出版了他的中日微型小说比较研究的专著,请我写了代序。这是我读到的第一本微型小说比较研究的专著,很震动。国内的,我曾经读到过佛山大学姚朝文教授的论文,把许行、韩英、凌鼎年的微型小说做了比较研究,我不能肯定这是否大陆微型小说比较研究的第一篇论文,但至少是最早的微型小说比较研究的论文之一,俱有吃螃蟹的性质。印象中,广东李利君也写过几位小小说名家的作品比较研究的文章。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微型小说比较研究的文章出现,这是微型小说研究领域的一个新课题,新方向,值得关注与期待。
  也许,评论家与小小说的对话也可算一个热点吧,在中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圈子里,评论家与其中的佼佼者进行对话,互相探讨,已进行了好几年了。搞评论的往往想方设法与那些走红的作家对话,但对小小说作家基本上不屑一顾,但据我知道,评论家的态度正在改变,有的已开始关注起小小说名家,正在进行对话。
  而小小说文坛内部,这种对话已越来越引起小小说评论家、作家与读者的注意,如四川的李永康就做过多位小小说作家的对话,还出版了专著。最近,湖北的陈勇也在积极地与小小说名家进行对话,并准备结集出版,如果这些对话,能够在主流媒体,或者重要的文学刊物上发表,那影响就不一样。。
  
  2、作为新时期小小说的开拓者之一,您创作发表创作了大量的小小说作品,不仅有一千多篇的数量,而且有为数不少的作品至今仍铭刻在我们的记忆里,比如《茶垢》《了悟禅师》《法眼》《让儿子独立一回》《剃头阿六》《消失的壁画》等作品,都深为读者所喜爱,。请您谈谈您是如何在小小说的篇幅内,塑造出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小小说写人物很难吗?如何写出独特的“这一个”?
  答:小小说既然是小说的一种,那么创作小小说,就不仅仅是讲个故事,还要塑造人物。作家要塑造人物,首先你头脑中要有人物。就像没有十月怀胎,如何生得出孩子一样。写人物肯定比讲故事难。我们常说素材库,这素材库不光要有故事,有细节,还要有一个个的人物,不一定完整,更不要求完美,但要有特点,有个性,即与众不同,有典型性更好。有了备用的人物,在写作时,再根据作品中人物的要求,运用细节,运用情节,运用对话,运用肢体语言,让人物在矛盾发展中,在情节冲突中,动起来,活起来,使之丰满,使之鲜活,达到个性化,达到典型化。
  如果满足于讲故事,一味追求离奇、噱头,忽略了在人物身上着墨,那也许故事很好读,但作品的品位就不可能很高。
  要想写好人物,评时接触人,观察人,了解人,解读人很重要。如果一个作家三教九流一概不接触,整天窝在书斋里,如何写得好形形色色的人物。我的朋友就有各色人等,高级别的领导、高层次的学者,海外侨领、港台友人,文化精英、警界中坚,企业高管、私营业主,白领丽人、打工蓝领,乃至黑道大哥、武侠奇人,佛门高僧、道长道姑,我都有认识,都交朋友,所谓百人百姓,接触各行各业的人多了,又做了有心人,落笔时就胸有成竹了,不愁写不出,写不好“这一个”。
  当然,真正要写好人物,抓住人物的与众不同之处,把它适当放大,甚至推向极致,是一种很有效的手法。典型人物,就是可以代表某一类人某一性格的人。写出写活了,就是成功。
  
  3、我们注意到,许多小小说之所以流于肤浅、庸常,是由于其思想性的贫弱,不少作者或初学写作者不善于对所描绘的题材进行哲理性的思考和提炼,您认为怎样才能提高小小说创作的思想深度和层次?
  答: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说过:我国的小小说作家不缺故事,不缺文笔,缺的是思想。说句不中听的话,我国的小小说作家会编故事的不少,有独立想法的不多。作家的思想应该是最独立,最自由的。一个小小说作家的思考有多深刻,他作品就有多厚实。
  有些小小说作家很少花时间看书,读报,翻杂志,不关心政治,不关心国家大事,不关心世界风云,津津乐道于编几个风花雪月的情爱故事,仅仅满足于发表,仅仅满足于几个小稿费,仅仅满足于有人廉价地奉承,仅仅满足于跻身这协会哪协会,那是不够的,至少不是一个真正优秀的作家。作家之所以称之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肩上是有担子的有责任的。当然,有人仅仅想玩玩文学,或者附庸一下风雅,那也未尝不可,也该鼓励。但一个真正的作家,就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关注底层,关注民生,用作品反映时代脉动,为老百姓鼓与呼。
  如果一个作家关注的只是自己,只是鼻子底下的丁点利益,只能是小情小爱,只能是杯水感情。纵观世界文坛那些大作家大文豪都有大视野,大悲悯,有着浓厚的人道主义情怀,通常把作品中的人物、事件放在民族、祖国,甚至全人类的大背景下来考量,来分析,来叙述,来塑造,让读者感到一种人文关怀,一种哲理思考,感受到一种道德的熏陶,一种文化的浸染。
  我们要学就要学大家、名家,学他们站在一个高度来思考问题。我不敢说我做的如何。但至少我还在学习,还在努力。我不喝老酒不抽烟,不搓麻将不打牌,吃穿都不讲究,最大宗的花钱,就是买书。我几乎每天都会翻翻书,翻翻杂志,以充充电,每天的读报看新闻更是必不可少。我每年都会多次外出,除了西藏,我已走遍了我国其他所以省市,还去了十几个国家,因为跑的多,见的多了,加之看的多,听的多,对我来说题材永远不缺。有比较才有鉴别,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南北文化的差异,见多识广后,也就有了更多的想法,我把这种种想法融入到作品里,作品的分量就比闭门造车要厚实多。
  
  4、众所周知,由于网络和电子媒体的冲击,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创作方式包括传播方式都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和冲击。您认为这对小小说事业有什么影响?怎样才能扬长避短,让小小说这一新兴文体更加健康地成长?
  答:传统文学受到网络和电子媒体的冲击,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小小说当然也不能例外,但从未来发展的大趋势看,小小说的生存空间应该比中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大些,毕竟船小好掉头,而且小小说的短小精悍的特性,很受网络和电子媒体的青睐,与网络和电子媒体的结合更容易,如何与网络和电子媒体联手,做到双赢,将是我们下一步极为重要的课题。
  关于扬长避短,先来分析一下小小说的长在哪儿?短在哪儿?
  我认为小小说的长在其篇幅短小,可以快速反映社会,反应生活,阅读便捷,适应当今多元文化的阅读取向;短在难以全方位地反映社会,反映重大事件,描写历史,电影、电视导演对小小说兴趣不大,好大喜功的领导也可能认为不够分量,难以进入各种大奖。
  但小也有小的优势,譬如适合进入教科书,1500字的篇幅最宜作为课文,中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就没有这个优势。而进入教科书的影响,事实上远大于什么奖什么奖。我们首先要创作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好作品,而作为小小说的相关团体、刊物,以及作家、评论家要利用各种渠道,积极向有关方面推荐优秀的小小说,让好的小小说有机会入选教材,不管事海内还是海外,不管是大学教材还是小学教材。
  再过十年八年,五六十年代出生的相当一部分读者可能会慢慢淡出退出读者队伍,如果我们不注意培育新的年轻的小小说读者队伍,小小说刊物的订户势必越来越少,好在小小说与中考与高考有着割不断的联系,我们要认真思考如何抓住高考这指挥棒,抓住这机会,在中学生中培育我们的读者队伍。如与学校联手搞文学活动,让优秀小小说作家去学校讲课,举办中学生小小说大奖赛等等。譬如今年香港举办的第二届世界中学生华文微型小说大奖赛就是旨在培养学生写微型小说的兴趣。
  还有,一个文体能不能立起来,两点是极为重要的,一是有没有过得硬的作品,二是有没有代表性的作家。小小说的历史大约三十年,确实有了一批优秀的作品,有的被入选上百种选本,翻译成多种文字,被改变为电视电影,进入海内外教材,可以称得上经典性作品,但真正能立的起来的小小说作家,或者说在整个中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有影响有知名度的又有几个呢?三十年来,我们的小小说作家不断流失,有过世的,有“移情别恋”写其他文体的,有转而到其他行当发财去的,有当了官搁笔不写的,又身体原因不能再写的,有工作压力太大太忙不写的,也有江郎才尽的,能坚持三十年至今的,虽然不多,但基本上成了小小说文坛的中坚力量,可惜有些作家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仅仅局限于小小说圈子里,出了小小说圈子,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我不赞成过度包装,但必要的宣传还是不能少的。每年要有计划地推几位有潜力有成绩的小小说作家,要在全国的层面上推。假如小小说作家有那么五六个、七八个放在全国作家的层面上,读者都知道,都熟识,都能随口说出他们的代表作,那就算立起来了,那么着个文体也正在立起来了,不会倒了。
  作为小小说、微型小说团体、刊物要与媒体联手,宣传小小说作品,宣传小小说作家,诸如电视台的谈话类节目,如果小小说作家也能去讲去侃,其受众面就大大扩展了,就从小小说圈子扩展到真个社会了。
   总之,小小说的健康发展,需要作家、评论家、刊物、出版社、出版商、小小说文学团体,与小小说读者一起努力,互相扶持,互相帮衬,良性竞争,良性循环。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体,时代选载了小小说,小小说的存在就是合理的,有发展前景的。我们选载了小小说,是一种幸运,因为我们是在为一种文体而努力,这种机会不是每个作家都有的,让我们珍惜吧。为了这个文体的繁荣,我会一如既往地付出,无怨无悔。
  
  
  
  2010年2月9日于江苏太仓先飞斋
  
  
  
  215400江苏省太仓市政府2号楼307室
   0512—53508179小灵通 13862292817
  Ldn8848@yahoo.com.cn
  
  

  • 上一篇:小小说能否进入“小说排行榜”?
  • 下一篇:小小说二则
  • 相关阅读

    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