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发布文章禁止使用领导人实名! | 登录 | 注册 - 在线投稿
返回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美文 > 生活百科 > 文章内容

惠州为何出现小小说现象?

作者:心扉美文 来源: www.xfmw.cn 时间: 2014-06-27 阅读: 在线投稿

惠州为何出现小小说现象?

惠州市第二届“钟宣杯”优秀小小说奖部分获奖作家上台领奖。 记者方莲花 张东玲 摄

近日,首届“钟宣杯”全国优秀小小说双刊奖在惠州颁奖,惠州市作家申平的作品《芒来的儿马子》获评优秀作品奖,“惠州小小说现象”引起了全国广泛关注。经过短短几年,惠州接连飞出了3只“金麻雀”,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小小说创作重镇,成为中国小小说创作的三大版块(郑州、河北、惠州)之一。小小说现象,给惠州带来了什么?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头羊”出现,小小说学会成立

说到惠州的小小说创作,绝对无法绕开的一个人,就是申平。他是惠州市小小说学会会长,也是开创惠州小小说创作潮流的 “头羊”。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怀揣着激情和梦想,申平放弃了安逸的生活从北疆来到南粤。没想到,现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刚来惠州不久,工作单位就倒闭了,申平失业,一家人生活陷入困顿之中。那段时间,他的一位作家朋友李展强多次到家里看望他、鼓励他。1999年,生活的磨砺、朋友的鼓励,让申平在几近绝望中重新开始了小小说创作,作品接二连三地在《南方日报》、《羊城晚报》、《惠州日报》等多家报刊发表。2003年,申平以《头羊》一举夺得全国优秀小小说作品奖。

随着“头羊”申平的出现,惠州的小小说作家渐渐从一个人发展到一群人。那时,有些搁笔多年的作家,如“小小说十大高手”之一的牧毫,又提笔参与小小说创作并主动找到了组织。惠州很快就形成了海华、李勤、牧毫、陈树龙、肖建国等小小说骨干团体,大家相互探讨影响,创作气氛非常浓烈,作品也不断在国内各大报刊发表。

后来,经过申平等一群小小说作家的努力,在2007年6月,惠州市小小说学会成立,并在日升昌集团内部挂牌。刚成立时,惠州市小小说学会会员只有20多人。成立1年多后,会员增加到了40多人,200余篇作品在 《百花园》、《小小说月刊》等国内多家报刊发表,出版小小说作品集5部。2008年7月,申平的小小说创作研讨会举行。广东省作家协会多位专家出席研讨会,开始关注到惠州的小小说现象。

一下子飞出3只“金麻雀”

惠州市小小说学会成立后,定期举办笔会,研讨会员作品,出精品,推新人,编选集,搞联谊,不断激励着写作者的兴趣,在业界运作得风生水起,“蝴蝶效应”开始展现。上至专业作家,下至草根写手都加入了小小说创作行列,如在博罗工厂打工的胡玲、惠东开文具店的赖展宽等。

这时,申平又有了大胆的想法:他想在惠州成立中国小小说创作基地。2010年12月,中国小小说创作基地在惠州学院挂牌,原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张炯、《小说选刊》主编杜卫东、《小小说选刊》主编杨晓敏等重量级人物出席,深圳、东莞、广州、港澳等地区的小小说作家也不断加盟惠州的小小说学会,参加惠州组织的各种活动,惠州作为中国小小说创作重镇,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力。

今年,惠州市小小说学会有100多名会员,在各地报刊发表小小说作品近万篇。申平、夏阳和雪弟均荣获小小说领域最高奖——— 金麻雀奖,肖建国、海华、陈凤群等多人获得全国优秀小小说奖。惠州一下子飞出了3只“金麻雀”,令业界振奋、刮目相看,引起了全国范围的关注,被誉为 “惠州小小说现象”。从开始到现在,短短几年时间,惠州小小说氛围日渐浓厚。

小小说现象给惠州带来什么

给惠州开辟了文化新园地,增添了文化符号

惠州的小小说创作从一个人到一群人,再到成为一种现象,作为直接的策划者、组织者、落实者,申平把这一路看得很清楚。他认为,说到底,小小说现象就是一种文学现象,当这种文学现象影响力越来越大的时候,就成为了一个城市的文化现象,成为当地的城市名片和软竞争力。

说到惠州小小说现象,不能不提的还有广东百业投资集团董事长钟期。他为了纪念他的父亲钟宣,也为了支持惠州的小小说创作走向更宽广的天地,今年6月份在惠州设立了每两年一届的“钟宣杯”全国优秀小小说双刊奖,进一步确立了惠州小小说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力。

《小小说选刊》杂志主编杨晓敏则将“惠州小小说现象”提升到“小小说与文化惠州”的层面。他认为,惠州小小说的创作由一个人发展到一群人,再到出现“惠州小小说现象”,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文学是滋润人类思想之花的阳光雨露,人们在生存环境中所体现的精神生活状态,反映的是人类生存的质量。”杨晓敏说,小小说成功地在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之间,打开了大众文化的通道,惠州能有这样一批小小说作家,记录这座城市的时代生活,给城市带来的是精神的富足,给惠州增添了新的文化符号,助推了惠州文化建设。

一位惠州小小说作家的成长

20岁发表了第一篇小小说

关于惠州小小说作家肖建国家中的书柜,曾经发生过一件趣事。一位中学生到他家做客,好奇地问肖建国妻子:“阿姨,你家是不是做生意的?”他指着满满一书柜的红色荣誉证书问:“这么多证书外皮都卖不完?”孩子哪曾想到,这些全都是肖建国的获奖证书,其中有50多本就是他小小说获全国、省级奖项的证书。“证书太多了,市级证书都没保留。”

肖建国家乡在湖北襄阳。他出生于1970年,是做着文学梦的“70后”一代。“我最欣赏的作家汪曾祺说过,小小说是青年作家最好的学校。”肖建国说。高中时,他开始尝试学写小小说,不过没有发表。高中毕业后,20岁的他在本地的县级报纸副刊发表了第一篇小小说,拿到了5元稿费。

1998年底,肖建国来到惠州,在仲恺高新区沥林镇打工。工作之余,他就写些文章在报纸上发表,小小说、散文、评论等,多方涉猎。他的写作才能很快被发现,进入了当地政府部门当资料员。当时在乡镇工作,可交流探讨的人不多,创作氛围较淡,肖建国创作的小小说也少。到了2006年,他来到惠城区一家单位工作,这一年成了他小小说创作的转折点。

市区小小说创作氛围和图书馆成为创作沃土

来到市区后,肖建国惊喜地发现了两个“宝藏”:一个是小小说的创作氛围。市区活跃着申平、牧毫、海华等一批小小说骨干作家。大家都在充满激情地创作,经常一起聚会探讨创作经验,拿出自己的作品让大家提意见。这样的创作氛围,激发了肖建国创作激情和灵感,也提升着他的创作水平。写了新作,他也常常拿出来让大家探讨。2009年,他写了一篇小小说《合生大桥》,讲述的是一个现代都市妓女的故事。故事写出来之后,肖建国拿到聚会上。申平、牧毫等人看过之后诚恳地提出,故事晦涩,格调不高。肖建国根据大家意见做了修改,着力刻画了人物的情感,完善了作品。

  • 上一篇:【千古奇闻】意思
  • 下一篇:孝感小小说作家沙龙成立大会在应召开
  • 相关阅读

    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