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发布文章禁止使用领导人实名! | 登录 | 注册 - 在线投稿
返回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美文 > 人文天地 > 文章内容

伪民俗现象引起的思考:多姿多彩民俗文化发挥作用

作者:心扉美文 来源: www.xfmw.cn 时间: 2014-06-25 阅读: 在线投稿

    据报道:一位记者在济南南部的九顶塔民族风情园看到,在苗族山寨前竖着一根柱子,上面挂了很多面具,导游介绍说这是图腾柱。山东省民俗学会副秘书长李浩指出,在我国还没有发现哪个民族有图腾柱。柱子上挂的实际是傩戏的面具。

    近年来,民俗风情旅游风靡全国,民间风情歌舞、竞技、游戏等节目由于参与性强、活泼新颖,深受游客的喜爱。然而民俗旅游中张冠李戴、指鹿为马的现象比比皆是,给游客造成混乱甚至是误导。眼看着民俗、民间文化这些年正在替代一些“西洋风景”成为大众的新宠,本以为那些承载着民族智慧和情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然而,“伪民俗”的暗流却如当头一棒,让欣喜变为隐忧。民俗专家认为,急需对这些"伪民俗"现象"正本清源"。如何既保护好民俗的“原生态”,又能适度开发,同时杜绝“伪民俗”,还真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认识民俗旅游中的伪民俗与舞台真实

     千百年来,民族地区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但是,伴随着民俗旅游的兴盛发展,与“真民俗”相对的“伪民俗”也相继出现,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一些地方的领导或旅游开发者为了功利的目的任意编造、添加拼凑民俗事项,泡制出一些旅游地根本不存在的民俗以吸引旅游者的兴趣,这就形成了形形色色的“伪民俗”。有的学者指出:“所谓‘伪民俗’,即指人造景点中没有当地文化生态中真正存在的任何根据,就东拼西凑,胡乱包装,瞎编乱造的民俗物及硬贴上去的各式解说、民俗传说、故事等等。”

    伪民俗的出现,使人们越来越关注民俗文化的真实性。在旅游业中,有许多文化产品如工艺品、节庆、仪式、饮食、服饰、建筑物等等,常常被说成是“真实的”或“不真实的”。区分的标准是,这些产品是不是在原生态的文化基础上制造出来的。那把这些民俗舞台化后,他们还是真实的吗?这就涉及到“舞台真实”论。“舞台真实”这一说法,最早源于高夫曼的理论。高夫曼把人生比做一个大舞台,并提出了“前台”与“后台”的观点。“前台”是指宾主或顾客与服务人员接触交往的开放性空间;而“后台”则是指为前台的表现做准备的封闭性空间。美国社会学家麦康纳发展和延伸了高夫曼的 “舞台真实”理论,他认为现代旅游中的大多数经历都属于“旅游场合中的舞台真实”经历。在这些旅游经历中,游客虽然“进入了真实生活的后台”,但由于旅游行为的组织化、社会化和机构化,游客真正看到的后台是一个“装饰过了的后台”。而只有极少数“远离热线、避开热点”的旅游者才可能获得“旅游场合中的真实”经历。

    那么,“舞台真实”是否也是伪民俗呢?有的人认为,舞台真实是“伪民俗”,因为那些经过加工提炼的民俗只是真民俗的复制品,是假的,只有原汁原味的那些才是真实的。这种观点显然是站不住脚的。陈勤建指出:“真正的民俗是一种历史真实,它是一个民族或地方群体民众传承性的生活文化,它经过了反复的积淀过程,不经意地包孕在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器物用具之中。所以,民俗本身就是与一定人群生存密切相关的‘人俗’,一种联系历史、展示现在、铺垫未来的独特‘文物’”。 “舞台真实”与“伪民俗”不能相提并论。大家都知道,任何一个旅游地都不可能把自己的原生文化“和盘托出”,在某种意义上,原生自然式的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模式是一种自杀式的开发方式。我们通过把一些具有象征性意义的民俗舞台化后展示出来给游客看,无疑对我们保护原生的民俗文化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且,舞台真实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但并不等于原生文化本身的真实,它通过艺术的加工、提炼,使原生文化显得更加真实。由此可见,不应把“舞台真实”和“伪民俗”划上等号

    二、伪民俗对民俗旅游发展的影响

    1.伪民俗对游客造成的影响。史密斯根据不同的旅游需求分出民族旅游者、文化旅游者、历史旅游者、生态文化旅游者和娱乐旅游者等五种。科恩的分类则不同,分为:现实性旅游者、实践性旅游者、经验性旅游者、娱乐性旅游者和转移性旅游者等五类。不过,马康耐和科恩两人都指出,对“真实性”的追求是现代旅游的主要动机—-尽管不同的旅游者对“真实”程度需求不同。由此可以看出伪民俗的出现将会使游客的旅游满意度降低,甚至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一些游客受到误导会对旅游地的伪民俗信以为真,对其原生的面貌视而不见,把虚假的当成了真实的。一些游客把自己的经历写成游记,把伪民俗当成真民俗,将会影响在其之后的游客对旅游地真实的理解。一些对“真实性”追求较强的游客会对旅游地产生不好的印象,影响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伪民俗对旅游地人民造成的影响。民俗是广大民众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文化,伪民俗的出现会影响旅游地人民的生活习惯,使旅游地居民长期形成的文化和习惯受到冲击、干扰,破坏了原有社区生活秩序与民俗文化的自然状态,以及原有的社会道德观念,旅游地居民对伪民俗的盲目仿效与追随势必淡化原有的民俗文化的特点与韵味,从而使旅游地的市场吸引力日趋下降。因此,开发民俗文化资源的时候应该尊重旅游原住地人的意愿,让他们也有决定什么样的文化可以推向市场的权力,并尽量保持原汁原味。比如:近年来,各地"源头""故里"之争愈演愈烈。有些地方为能争取到民俗文化资源,不惜假托历史,谬说史料,甚至新造所谓"遗迹",出现了另外一种形式的"张冠李戴"。 山东的惠民和广饶两地都主张自己是孙子故里,都在办孙子文化节;一部《水浒传》,梁山、东平、郓城、阳谷等几个县引经据典,证明自己是水浒故事发生地;因为"舜耕于历山"之说,全国四五个有历山的地方在争抢大舜的故里;梁祝故里刚刚由6个地区联合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牛郎织女传说也遭到激烈争抢,山东沂源、河南南阳以及湖北、河北等地都主张自己是牛郎织女传说的发源地...... 专家认为,争抢民俗文化资源,并不单纯为保护民俗文化,而是借以提升当地的知名度,为旅游业增加筹码,增加文化含量,其背后更多的是利益之争,而非文化之幸。

    3.伪民俗对民俗文化的影响。民俗文化是民俗旅游的灵魂,民俗与旅游的有机联系及其作用机制,将使现代旅游产业意识比以经济为尺度的意识更深刻和更全面。民俗文化是旅游者了解当地人们生活方式、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的最直接、最直观的材料。旅游者正是通过民俗旅游活动,才有可能咀嚼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思想意识,才有可能实现追求文化差异和文化认同。而伪民俗的出现将会使以上这些都难以实现。伪民俗对某些民俗进行了错误的解释,或篡改了原本真实的民俗文化,,使一些有特色的民族习俗扭曲变形,它的出现导致了当地民俗文化本质内涵的丧失,民俗文化价值观的退化和遗失,破坏了旅游地民俗文化的和谐性,促使旅游地民俗文化出现与伪民俗文化趋同的趋势,使民俗文化的特色日渐消失,变得庸俗化。因此,我们要摒弃伪民俗,用科学的方法开发和发展民俗旅游,使民俗文化开发中得到更好的保护。

    三、对民俗旅游中的伪民俗应采取的措施

    1、转变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各级地方政府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摈弃盲目发展经济的观念,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工作与实践,尤其是民俗文化活动。旅游景点的负责部门应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辩证的看待民俗文化,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在举办旅游活动的时候,应多多发掘传统文化中积极向上的内容,引导旅游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旅游监督部门应加强监管,对类似的与科学精神违背的活动一律坚决取缔,并追究组织者的相关责任。

    2、建立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建立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让执法者有法可依,使旅游市场更加规范,政府部门出台相应政策、法规,对于迷信的、恶俗的文化活动坚决予以取缔。同时加大对政策、法规的执行力度,从根本上遏止文化“糟粕”、伪文化。

    3、抓好宣传教育工作。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加强对相信科学反对迷信的宣传,并对社会中宣传封建等的不良现象加以曝光,发动人民群众参与到打击封建迷信的活动中来。借助“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或“文明新风进万家活动”等活动,以流动图书室、电影放映队、宣传资料等形式为载体,加大对科学知识、先进文化的宣传力度,坚持长期宣传,经常宣传,节假日重点宣传,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做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帮助大众从思想上筑紧第一道防线。通过宣传教育,培养公民正确的审美观,加强其抵制不良文化侵蚀的能力。同时加大文化宣传力度,要通过报纸、电视等传媒机构,传播正确的文化理念,增强人们群众对封建迷信活动和优秀民俗文化活动的辨别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抵制不健康,不文明的旅游消费活动。

    4、加强监督。切实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通过设立举报电话、举报箱等形式,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

    5、健全旅游项目开发准入机制。在文化,旅游,工商等相关部门中展开一次有关现有旅游项目科学性审查的专项整顿活动,坚决取缔那些违背科学,严重影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旅游项目;建立旅游行业项目审批新标准,健全旅游项目开发准入机制,提高项目科学品位,大力开发优秀传统民俗文化旅游项目。  

    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已经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民俗旅游不仅仅成为政府部门发展经济、吸引外资的重要文化资源,而且也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或地区了解异文化的一种途径。开发和发展民俗旅游应保持民俗文化的真实性,摒弃“伪民俗”。同时,要注意区分只有民俗文化形式而没有民俗文化本质的伪民俗,防止伪民俗以假乱真,败坏民俗旅游的名声。要倡导科学的可持续发展开发模式,对待民俗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资源在民俗旅游发挥更大的作用。


 

  • 上一篇:《泰兴民俗风情》
  • 下一篇:厦门博饼民俗园简介
  • 相关阅读

    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