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与毛泽东的最后一次谈话
关于“社教运动”,毛、刘之间实有诸多共识,如前所述,在1962年8月的北戴河会议上,毛泽东重提阶级斗争;刘少奇虽有忧虑,亦只能建议尽量缩小会议的传达范围,以免影响经济政策的调整。①稍后,在9月份召开的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再次要求,对阶级斗争必须“年年讲,月月讲”,“要把工作放到第一位,阶级斗争和它平行”,“要有专人对付这个阶级斗争”。②一场“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又称“四清运动”),由此发端。
社教运动,“是在毛泽东的直接发动下展开的”,刘少奇则参与了运动的具体部署实施。运动的具体目的,是“重新教育干部,选择干部,保证干部队伍的纯洁”。③因痛感困难时期干部腐化严重,运动前期,毛、刘步调较为一致。譬如,刘少奇曾明言:“这一次不是抓原来的资产阶级,是搞新生的资产阶级,是搞共产党和国家干部中的资产阶级,是搞劳动人民中间出来的一部分人。这些人危害性更大,反起来更难。”④显然与毛泽东的看法高度一致。
再如,1964年6月8日,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总之,我看我们这个国家有三分之一的权力不掌握在我们手里,掌握在敌人手里。”刘少奇也回应:“毛主席说我们的基层单位有三分之一领导权不在我们手里,这个话有人怀疑……实事求是,多少就是多少。我也希望没有三分之一,问题是三分之一打不住。”⑤毛泽东强调“重点是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刘少奇也同样认为:“四不清”不仅下面有根子,上面也有根子,而危险性在于上层。“和平演变”已经演变到高级机关中的某些人了,省委、市委都有他们的人。⑥
1961年,刘少奇在家乡调研
但二人之间仍出现严重冲突,引发毛泽东指责刘少奇“右倾”
但“社教运动”期间,毛、刘二人仍发生了严重冲突。个中原因,有一种解释认为,与刘少奇在运动过程中的一些不当言辞有很大关系,譬如,1964年6-8月间,刘少奇南下视察时曾说道:
“现在调查研究,按毛主席的办法不行了,现在的办法,只有放手发动群众,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认识客观世界。比如说,你(谢富治)那个副部长徐子荣,不是到山东曲阜蹲了点,写了报告?毛主席批了这个报告。我调查了,只住了7天,这怎么能叫蹲点呢?目前,我们这种工作方法,层层听汇报,或者看报表,不行了。”⑦
毛泽东对刘少奇这番话是有反应的。1964年9月,当计委领导小组要求毛泽东对财经工作挂帅时,毛泽东说道:“我看还是少奇同志挂帅。我年纪大了,有时我妥协,他厉害……比如这一次他下命令,一定要下去,一定要蹲点,说过去蹲点是假的,都得下去。我有时妥协,我有我的弱点。他有他强的地方。”12月26日生日时,毛泽东又说:“我没有蹲点,没有发言权也要说。错了,大家批评”,“有人搞独立王国,尾巴翘得很”。次日,毛泽东又讲:“从秦始皇开始,帝王就世袭了!北京有两个独立王国,我不说,你们去研究!”⑧
上述材料是否足以完全解释“社教运动”中的毛、刘冲突,限于材料,仍不妨见仁见智。
1965年1月3日,刘少奇再度当选国家主席;同日,毛泽东在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上,不点名批评刘少奇在“社教运动”中,是“反人家的右倾,结果自己右倾”,引发与会者震动。会议期间,“朱德、贺龙等找过刘少奇,希望他顾全大局,要谨慎,要尊重毛泽东。刘少奇接受大家的意见。会议结束后,刘少奇主动找毛泽东谈话,作了自我批评。……但是,毛泽东和刘少奇之间的裂痕并未消除,实际上成为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直接导火线。”⑨
而关于“文革”,刘少奇的具体认知,可以参见其1967年1月13日夜与毛泽东的最后一次谈话。刘在谈话中提出两点要求:
“一、这次路线错误的责任在我,广大干部是好的,特别是许多老干部是党的宝贵财富,主要责任由我来承担,尽快把广大干部解放出来,使党少受损失;二、辞去国家主席、中央常委和《毛泽东选集》编委会主任职务,和妻子儿女去延安或老家种地,以便尽早结束“文化大革命”,使国家少受损失。”⑩
1966年7月,出席首都人民支持越南人民抗美救国斗争大会
注释:
①《毛泽东指责刘少奇何事没顶住?》,《短史记》第136期。②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949-1976》(5),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12,P151-153。③中央文献研究室:《刘少奇传》(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P867。④刘少奇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书记处和中央局第一书记会议上的谈话记录,1963年2月7日。转引自《刘少奇传》(下),P869-870。⑤《刘少奇传》(下),P874。⑥王海光:《刘少奇与四清运动》,《党的文献》1999年第5期。⑦⑧林小波:《“四清”运动中的毛泽东与刘少奇》,《党史博览》2003年第12期。⑨《刘少奇传》(下),P892。⑩刘平平、刘源、刘亭亭:《胜利的鲜花献给您》,收录于《缅怀刘少奇》,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P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