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发布文章禁止使用领导人实名! | 登录 | 注册 - 在线投稿
返回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美文 > 情感美文 > 文章内容

那年 那月 那雪

作者: 来源: www.xfmw.cn 时间: 2014-01-25 阅读: 在线投稿

喜欢雪,是那种深入骨髓的喜欢,却很少写有关雪的文字,每次都只有冲动,没有行动。究其原因:一是怕别人笑我太矫情。二是南方的雪花太娇羞太柔弱,未等下笔,就已润物无声了。但一到下雪,我还是会照几张雪景锁进相册里,紧紧捂住内心的小欢喜,生怕一眨眼那些照片就像雪花一样不见了。
早几天我们这里下了一场雪,难得的大雪倾城,满世界的洁净。我一早起来,顾不上赶着上班,先穿着高帮防水登山鞋,在院子里来来回回印满了我笨重的脚印。边走边仰着头,让雪花一遍遍亲吻我的脸颊,滑过我的唇,落入我微张的嘴里,一份绵软,一份清冽,一份甘甜。心底的喜悦随雪花一起飞,飘飘然,落在脚底下的“吱嘎吱嘎”声里,仿佛回到了童年。
我的雪,是下在记忆里的,是关于童年和少年生活的,是生我养我的那个小山村的。
那个时候的冬天,雪下得真叫一个大,整个村庄都被厚厚的积雪覆盖。刚开始是小雨,淅淅沥沥要下好几天,接着气温愈来愈低,渐渐看见冰凌,直到房前屋后的竹子都弯下了腰,树木也垂下了枝条,才想起要下雪。首先是雪粒籽,黄豆大一粒噼噼啪啪砸在屋顶上,地上,反弹上来跳起老高。这时候,我一般是躲在伯伯家的屋檐下看雪。伯伯家的屋檐下,视野好,能看到远处高高矗立的大山,以及由远及近的重重叠叠的山脉和门前蜿蜒延伸的小路,结冰的水塘,还有相距不远的那一山直不起腰的竹林,翠绿的叶上满是晶莹剔透的冰凌。但少小的心里,是说不出诸多美感的,只是由衷的欢喜。更重要的是,可以躲避妹妹的喧闹和母亲的责备,安安静静地欣赏从雪粒的刚劲慢慢置换到鹅毛大雪的飘逸。等雪停了,我会执一根小木棍,跑到竹林里敲打竹叶上的冰凌,一株又一株。减了负的竹林就会稍稍将腰直起,像对我充满了感激,而我的成就感,就来自这份小小的欣然。也许我天生就有痴傻的成分,这样单调的工作常常让我一敲就是几个小时,直到母亲的厉声呵责才肯罢休。单薄的棉衣,打着补丁的裤子,脚上吸拉着可能还是哥哥姐姐穿过的鞋子,冻得红肿溃烂的双手,置身在冰天雪地里,做母亲的怎能不心痛。然而,年少的心早已随飞舞的雪花而驿动,又怎会愿意呆在炉火边。
记得有一年下大雪,大概是我七、八岁的样子吧,带着小我两岁的妹妹和村里的孩子一起,在生产队的晒谷坪里滚雪球、打雪仗,忘了回家吃午饭。直到暮色降临,姐姐才在上气不接下气中找到我们。她劈头盖脸一阵数落后并告诫我们要小心,说父亲已发雷霆怒。父亲年轻时的威严是出了名的,一动起怒来棍棒也是真实的,小时候的哥哥就没少挨打,但极少落在我们姐妹身上,只在言语上对我们严加要求。相比之下,我们的童年算是幸福的,尽管家境贫寒,但识字不多的父亲那个时候就知道穷养儿子富养女。我抱着侥幸的心理跟在姐姐后面大摇大摆地走回家。未进大门,就远远地看到父亲虎着脸,在转身寻找什么。这是父亲在打人前一贯的架势,我们都知道他在找棍棒。平时乖巧聪明、八面玲珑的妹妹一见势头不对,早溜之大吉,躲到了奶奶的蚊帐里。而我却傻傻地杵在那里,等着父亲找到棍棒来打我。父亲有个习惯,从不追着打人,只要当时逃掉就没事了,过后也不追究。但要是看到他扬起棍棒还不逃走的,他就会狠狠地打,边打还一边不停地骂:“叫你这么笨,叫你这么笨。”我就属于这样的主。我小时候也有个习惯,只要父亲扬起棍棒,我就绝不逃走,面对他如雨点般落下的棍棒,我纹丝不动,眼睛都不眨。母亲在一旁急得直哭喊:“你这个傻妹子,咋就不知道躲开呀。”我仰着脸倔犟地答:“反正是你们生的,你们爱咋咋的。”那风采,绝不亚于就义时的刘胡兰。直到父亲停手后,才一个人躲在被窝里无声地流泪,晚饭不吃,谁来了也不理。其实父亲打人也不是那么痛,棍棒虽扬得高,实际上着力不重,且全都打在棉袄上。但就是伤心了,就是觉得父亲不爱我了,就是觉得自己是家里多余的孩子了……长大后方才明白,原来爱有多种方式。父亲的棍棒,只是想教会我在以后的人生中学会审时度势,少钻牛角尖,少碰壁。但有些东西,真的是与生俱来的,一辈子都改不掉,比如宁折不弯,宁死不屈。
大雪后的日子,弯弯山道是很难走的,雪融化了的地方到处是泥泞,没有融化的地方就结了镜子一样的冰,坡多路滑。大人们索性很少出门,在自家燃起大堆柴火。也有一些喜好串门的邻居三五个围在一起,天南地北地神聊。那时候没有麻将,没有电视,简简单单的生活里溢满了欢乐。而我家会找一些早就准备好了的大块的木柴,架起大堆炉火。我们晨起时父母亲就已经将室内烧得很暖和,还把头一天我们在雪地里打湿的鞋袜全烘干了。那些日子,父亲还会四下里打听,看看谁家宰了大黄牛(一般下雪天都基本到了腊月,总有人家宰牛的)。要是遇到了,父亲就用口袋里为数不多的钱要了一头牛的骨架回来,洗净,放在大铁锅里汩汩地煮。等到香气四溢时捞起,冷却,小心翼翼的用刀子削下骨头上零零星星的碎牛肉和牛的脆骨来。这样,一幅牛骨架上削下的肉就够我们一家子吃上好几天。那些爆炒时加了辣子、葱花的碎碎的香香的牛肉,是我长大后一直的美味。其实就是现在饭馆里的拆骨肉,只是再也吃不出童年的味道了。
那时候的食材都是安全的,每餐两三样菜,小菜是自家种的,所谓的荤菜大多是父亲猎回来的野味或干泥鳅小鱼之类的,很少有猪肉吃(与现在的生活相比,恰恰相反)。炒好菜的铁锅要架在炉火上,留在锅里的一般是荤菜,小菜就用碗盛着放在荤菜的周边,边吃边加热,我们称之为“吊锅菜”。外面的雪花漫天漫地地飘,屋里的炉火哔哔啵啵地燃,一家人团团围坐,尽管手里端的是很少看到米粒的地瓜饭,但我们吃得是那样的香甜。要是有邻居来串门,父母亲总是极力挽留人家,打上两个平时舍不得吃的荷包蛋,炒一碗削骨牛肉,加两样小菜,再烫上一壶自家酿造的米酒,把方方正正的桌子摆在炉火边。荤菜是放在客人面前的,而我们则规规矩矩地坐着,很少去客人面前的碗里夹菜。有时小嘴实在馋了,就轻轻夹一筷子。父亲和客人边吃边聊,乡亲们总是夸我们家的孩子懂礼貌。这时候,眯着小酒的父亲就会深情地看着我们,露出欣慰的笑容。也只有在下雪天,父母亲才会有这样的闲适,平日里,总是看见他们忙碌的身影。
雪下得厚了,十天半个月都不会融化。头几天,大人小孩都尽管悠闲尽管乐,过了一个来星期,就开始有行动了。村子里那些叔叔伯伯大哥哥们会和父亲一道,上山去找野兔山鸡竹鼠之类的野生动物。因为山里的人都熟悉这些动物的生活习性,父亲更是优秀的猎手,一找一个准。而我们这些小孩子,自然也有小孩子的手段。就像鲁迅小时候干过的那样,找一个母亲用来晒干菜的盘箕,用一根绳绑在盘箕的背面,绳的一端通过门缝系在屋里的某个什物上,盘箕张开一边,里面撒一把谷粒,然后就安静地等着,透过门缝偷窥着,等麻雀们送货上门。饿了几天的雀们不知是陷阱,看到有食物,就屁颠屁颠地飞来了,而躲在屋里的我们锁定目标,松开绳,盘箕罩下来,可怜的雀们插翅难逃。那些麻雀,捉到后大都成了男孩子口里的美味,或清蒸或烧烤。我胆子小,不敢尝雀肉,但同样当了帮凶。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离那个小山村愈来愈远。小山村里的那场雪在我的视线里也愈来愈小,愈来愈模糊,但那些雪中的场景,那些年少的心情却愈来愈清晰。在长大后的经年里,雪如一位故人,每到寒冬定会如约而来。我年年盼,年年看,年年欣喜。只是这份欣喜,已与往日不同。少了那份单纯,多了一些沉思,知足和感恩。雪,洁白晶莹,还是我最初相识的模样,而我,已回不到曾经。

  • 上一篇:时光无痕也动人
  • 下一篇:站在风霜枝头细数流年
  • 相关阅读

    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