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发布文章禁止使用领导人实名! | 登录 | 注册 - 在线投稿
返回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美文 > 人文天地 > 文章内容

台湾国学教材首次大规模进入内地课堂(图)

作者: 来源: www.xfmw.cn 时间: 2013-11-01 阅读: 在线投稿

华师附中的同学们已使用《中华文化基础教材》月余。南方日报记者 张由琼 摄

一个月前,包括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下简称“华师附中”)在内的一批知名重点中学的高中生用上了来自台湾的国学和传统文化教材——由中华书局引进的台湾高中必选课教材《中华文化基本教材》,这是台湾国学教材首次大规模进入内地课堂。

在广东,除华师附中外,还有新丰县第一中学“尝鲜”,在学校选修课上使用这套教材。

有专家认为,这一次把台湾传统国学教材引进内地课堂的尝试,无论是从出版还是教学的角度,都可以看作一个探索性的范例。

引进:传统文化教育欠缺 无系统教材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孙玉文坦言,这套教材的引进出版与当下中国内地国学、传统文化教育的“欠缺”有较大关系。它将为内地高中文化教育注入活力、引导学生学习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本身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今秋新学期,内地一批知名重点中学开始试用中华书局引进的台湾高中必选课教材《中华文化基本教材》。

5月17日,在北京举行的两岸高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交流研讨会上,中华书局对外宣布正式引进台湾地区高中必选课教材《中华文化基本教材》,并在此基础上修订出版教材《中华文化基础教材》。以该教材为载体,中华书局还将与包括华师附中在内的一批内地知名中学共建中华传统文化(高中)教学研究基地,并将逐步建立面向全国中小学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服务体系。

该书责任编辑王建说,引进台湾国学教材看似“突然”,其实“顺理成章”。在王建看来,内地在国学典籍整理方面处于领先位置,国学研究领域也是“藏龙卧虎”,但“传统文化教育”相对薄弱,没有固定教材,也没有专业教师队伍,高中阶段更是如此。

华师附中校长朱子平十分认同这样的观点。据介绍,2006年,教育部、国家语委等推出“经典诵读行动”。“表面看,国学教育热起来了,但依然处于一种自发零散的状态,不够系统,也不成体系。”

华师附中语文科科组长黄德初说,国学教育本来是一个系统工程,但目前来说,内地的幼儿园、小学开展得比较热闹,初中开始由于有了升学的压力而处于一种稀疏的状态。“当中暴露了两个问题,一是小学、中学、大学的国学教育衔接问题;二是由于缺乏系统教材而存在自发零散的问题。”

黄德初举例说,“不同专家学者的版本,有可能从注音和释义上都带有浓厚的地区和个人色彩,再加上古音和现代音的区别,因此会出现版本间的许多差异”,不同的读音,有的意思相近,有的差别非常大,这对解读也会造成困扰。

“这套教材在台湾地区已经使用了60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孙玉文坦言,这套教材的引进出版于当下中国内地国学、传统文化教育的“欠缺”有较大关系。它将为内地高中文化教育注入活力、引导学生学习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本身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教材:系统严谨 但内容需改编

“读了之后,感觉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可爱老头子。”如今已经升读华师附中高三的林同学告诉记者,新教材编排得当,书中的故事时代感强,试题选编有针对性。

“60岁”的异地教材怎样在内地课堂上放出国学异彩?

2012年10月,王建和同事们通过清华大学教授钱逊牵线搭桥与原《中华文化基本教材》总审定董金裕教授、原教材出版方台湾康熹文化公司联系,正式决定引进该书。

为了能够接上内地教育环境的地气,出版方在课本的用词细节上做了大量修改。此外,由于台湾地区的书籍都是繁体竖排,而且很多语言风格也与内地地区不同,所以需要进行全面改写。据悉,王建和修订专家有时因为一个注释都要讨论半天,“一页纸几乎全被红笔改过”。该教材从宣布引进到修订结束历时三个多月,引进版教材与原教材在内容和体例方面基本一致。

“相比之下,台湾的这套教材更专业。”给学生上了八年国学经典导读的黄胜参与了教材“落地”的修订,她告诉记者,内地的国学教材、经典诵读书籍等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分散,学生比较难甄选有用的精华,而台湾教材注重分类,把经典内散落在各章节的精华重新归整,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领悟。“而且考证功夫扎实,基本注释都是对比过几个版本后,再选择最贴切的范本作为这套教材的注释。”

据介绍,修改后的引进版教材与原教材在内容和体例方面基本一致,《中华文化基础教材》分上、下册,上册为“论语选读”,下册为“孟子选读”与“学庸选读”,内容以儒家经典《四书》为主,面向高中学生进行分类讲解,分为22个单元,共计选入《论语》168章、《孟子》50章、《大学》4章、《中庸》4章。

大部分单元后还列有“今人今事”与“历届大考试题”。在“历届大考试题”方面,原教材仅选择台湾地区高中大考试题,引进后的教材则改为以内地的全国高考试题、地方高考试题以及高校自主招生试题为主,更符合内地的教学实际,同时部分辅之以新加坡、香港地区、台湾地区的相关试题,用以拓宽学校和学生的视野,以帮助学生提高知识运用与解题能力。

“教材在编选上打散《四书》原有篇章次第,改用分类编辑的形式”,黄胜说,多选择为人、为学、论仁等主题,讲述道德修养、教学、伦理、政治、礼乐文化等内容,“华师附中上学期的《论语导读》用的就是这套教材,课堂试用效果很好”。

据了解,华师附中2013年上半年在高一、高二年级开设了国学经典导读选修课,每周一次,每次90分钟,并在课堂上试用了《中华文化基本教材》。“本来课程计划招收30人,但申请选修的学生涨了一倍,最后课堂上坐了60人。”

“读了之后,感觉孔子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可爱老头子。”该校高三的林同学告诉记者,新教材由于编排得当,书中的故事时代感强,试题选编有所针对,因此节省了许多阅读时间,更容易取其精华。

改编后的教材今年9月在试点的中学推广,但受教材内容、教学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各校的教学进度不一。

据了解,复旦附中从今年9月开始,在其高一和高二的两个文科班使用该教材;郑州五中在该校的北师大实验班使用这套教材,每周抽出1个课时来由老师讲解。而在广东,除了华师附中外,目前深圳中学、深圳科学高中均开设了相关课程,但并非直接使用这一教材。

民办中学深圳科学高中的彭老师告诉记者,该校国学课设在每周三下午第八节课,班上有10来名学生,目前正在学习《论语》。“我们没有大规模印制(台湾)教材,具体教授什么内容由授课老师自行决定。”

推广:内容丰富 作为选修课难消化

“这套教材因为内容太丰富,太成体系了,反而不适合我们学校的教学大纲。”北京101中学相关负责老师说,国学课作为选修课,本来课时有限。台湾国学教材内容量大,没有那么多课时来消化这些内容。

9月22日,两岸高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交流研讨会广州专场暨中华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授牌仪式在华师附中举行。这也是改编后的《中华文化基础教材》在广东地区部分学校试用的启动仪式。

“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人文教育的关键”,“要想成为高素质的人才,离不开根的文化”,“要有世界眼光,离不开历史回眸”……记者采访发现,虽然内地国学基础教育仍有所欠缺,但老师、学生和家长对国学、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意愿十分强烈。

在最近一次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表示,受教材内容、教育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这套名为《中华文化基本教材》的台湾必选课教材,在部分试点学校中作为课余读物,教育部持赞同和支持态度。

一个月“浅尝”过去,这样一个有着良好初衷的民间探索,能不能如愿推广?记者发现,这套教材要得到推广,首先遭遇的就是教育环境问题。

据了解,从1956年开始,台湾地区高中课程中一直安排有“中国文化基本教材”科目,属于必修科目。台湾地区现有48%的学校、5.3万高中生在使用该教材。但目前内地对国学课的教学并没有列入应试内容中,“涉及的部分文言文内容,都在语文科目中得到讲解和考核”,因此学校多是把国学作为选修课,主要是提高学生传统文化修养和道德教养,尤其在高中,主要以诵读经典为主。

比如,深圳中学去年就在高一年级中开设“中国文化经典诵读”课程,编校了《中国文化经典诵读》教材。该课程每周安排45分钟,由教师带领大声诵读。考察方式也非笔试,而是采用抽段朗读的方式,检查学生是否熟读。

曾经关注过台湾国学教材推介的北京101中学目前也还没有启用该教材。“这套教材因为内容太丰富,太成体系了,反而不适合我们学校的教学大纲。”该校相关负责老师说,国学课在全日制教学中作为选修课,本来课时有限。台湾国学教材内容量大,内地学校没有那么多课时来消化这些内容。

困境:国学专业师资贫乏 已展开培训

尽管华师附中明年计划以《中华文化基础教材》开一门单独的选修课,但黄德初也认为,这堂课可能更多地偏向德育为主的育人基础教材。“如果作为必修课教材,考虑到目前师资、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因素,并不太现实。”

与此同时,专业师资贫乏也是中小学国学教育面临的一大困境。

“如果所有公立学校都必须开设国学课,在现实操作中不是很妥当。”深圳科学高中语文组组长雷声表示,由于国学课和语文课有交叉,在师资配备、学科建设和评估系统都没有相应的标准时,难以让课程顺利开设。

尽管华师附中明年计划以《中华文化基础教材》开一门单独的选修课,但黄德初也认为,可能更多地偏向德育为主的育人基础教材。“如果作为必修课教材,考虑到目前师资、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因素,并不太现实。”

据悉,此次引进版教材除选入《论语》、《孟子》外,《大学》、《中庸》等内容也被选入。“很多语文老师会认为这部分内容相对较深。”

据悉,许多中学的国学课老师都是从语文老师队伍中挑出来的,但由于国内专门开设国学专业的大学很少,所以许多语文老师并没有系统学习过国学。为此,中华书局不仅在改编教材时,考虑了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的相辅相成,同时该局经典教育推广中心也在教学试验中以改编后的教材为载体,对相关老师展开讲座、交流等培训。

“教育者要有文化自觉,更要有文化自信,受误解时‘不抛弃’,有隔阂时‘不放弃’,文化要融通,古今要传承。”尽管这样一个系统教材的推广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但在黄胜看来,不管怎样,教育者都要以一种“做功德”的心态,用经典文化浸润和滋养学生。

虽然面临的难题还不小,但在研讨会上,两岸学术界的不少有识之士都对这次引进教材的举动“乐见其成”:“引进台湾国学教材不仅是对内地国学教育的一种弥补,其实也是两岸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执行院长、博士生导师黄朴民认为,无论从出版还是从教学的角度,此次教材的引进出版都可以看作是一个探索性的范例。(南方日报记者 谢苗枫 通讯员 区竞志)

  • 上一篇:崔永元赴美国调查“转基因” 或拍一部纪录片
  • 下一篇:七成网友支持数学“滚出”高考 考题难度震惊英国专家
  • 相关阅读

    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