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发布文章禁止使用领导人实名! | 登录 | 注册 - 在线投稿
返回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美文 > 人文天地 > 文章内容

申遗第一人侯仁之逝世 曾带一块北京城砖访美(图)

作者: 来源: www.xfmw.cn 时间: 2013-10-26 阅读: 在线投稿

  2004年9月1日,永定门正在复建时,93岁高龄的侯仁之先生到施工现场观看。因身体不佳,侯老被抬上了城楼,当时他感叹道:“永定门城楼的复建为首都增添了无限风光。”(资料图片)

  2006年12月6日,侯仁之九十五岁生日之际,他从教七十年来培养出的四代学生共聚一堂为他庆寿。(资料图片)

10月22日,素有“活北京”之称的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走了。这位102岁的老先生曾为北京古都保护奠下根基。在他的呼吁之下,卢沟桥、莲花池等一批重要文化遗产得以保留;在他的提案推动下,中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昨天,侯老先生昔日的朋友和学生纷纷通过本报表达怀念之情,一起追忆这位“中国申遗第一人”。

侯老印象

远望:食堂里,娓娓讲述北京城

北大很多老生都记得侯仁之讲全校选修课“北京历史地理”时的盛况,更老一些的人记得,侯老曾在食堂里绘声绘色地讲起北京城,讲燕园的由来。稍晚一些入学的北大学生,见到侯老的机会显然少了许多。1997年入学的北大历史系学生朱丽还记得,她曾有幸赶上了侯老的一场讲座,“在最大的阶梯教室,人头涌动,盛况空前,我在蜂拥的听讲人群里,只能看到讲台上侯老一个小小的身影。”

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唐晓峰回忆说,早年入学的北大学生,大约上世纪60年代,可说无人没有听过侯仁之先生的报告,“入校第一课,便是侯先生的讲座”。

对于北京城,侯老“爱之弥深”,对于燕园,他同样充满感情。80多年前,侯仁之先生初入燕园,这样描写北大西校门:“一进西校门,半亩方塘,一个石桥。我来的时候还有水,从桥底下冒出来,那个时候看见真是心里高兴啊,一进来以后想起一首朱熹的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多年之后,昔日万泉河经篓兜桥自流入燕园的景况不复存在,“源头活水”没有了,这是侯仁之先生晚年对北大校园建设最痛心的地方。

近交:学术上,不厌其烦帮解惑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中国圆明园学会理事王道成先生一直将侯仁之先生视作自己的师长。在北京历史研究,特别是皇家园林的研究上,两人有过多次深入交流。

王道成回忆,早在上世纪70年代,他在编写《》一书时,有一个历史地理方面的困惑,就是为什么颐和园、圆明园等皇家园林都集中在西北郊一带。“我当时请教的第一位老师就是侯仁之先生。”王道成说,侯先生不厌其烦地给他讲述海淀在地理方面的一些特质,由于受永定河水位影响,海淀一带水源特别丰富,这也为海淀成为皇家园林大本营创造了地理条件。

如今,王道成先生已是清史研究、北京史研究的权威专家,他坦承,正是侯仁之先生当年将他引入了北京历史研究的圈子。事实上,侯老也是把地理引入历史的开山巨擘。

另外王道成提出,侯仁之先生还有一个重大贡献,就是在国内第一个提出申遗。在上世纪80年代,侯先生赴美进行学术访问,那时他了解到世界文化遗产的概念,回国后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提交了申遗的建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侯仁之先生那次访美所带的礼物居然是一块北京城砖。这份特殊的“礼物”在美国受到夹道欢迎。

结发:燕园中,相伴共度八十载

位于燕南园中部偏西南处的燕南园61号,是侯仁之先生的家。侯仁之先生和夫人自20世纪30年代考入燕京大学,至今在燕园已80年了,搬入燕南园也已60余年。

昨天,北京大学新闻中心官方微博以“似水流年”为题发布了一组侯仁之先生与夫人张玮瑛的珍贵合照,其中包括1938年两人在校友桥的合影,1939年侯仁之与张玮瑛的结婚照。照片中,侯老尚是清俊的翩翩少年,当时二人就在燕京大学临湖轩举行婚礼,证婚人是燕大校长司徒雷登。流年似水,随后三张照片分别是侯老与夫人登、远涉重洋,以及结婚62周年纪念的留影,其时已白发苍苍。

张玮瑛为《北京城的生命印记》作序时曾这样写道:“十年之前,一个已有秋意的黎明,仁之和我在天光云影中,携手漫步在未名湖边。……有幸的是,我们仍然还在燕园,从青年到晚年,七十多年来相依相守。仁之每天坐在轮椅上去看他心爱的未名湖,享受着它那独有的美。”

有网友回忆:“大一时我去给朋友当燕园导游,懵懂地去图书馆搜资料,第一本翻出的就是侯仁之先生1988年版的《燕园史话》,从勺园讲到镜春园,优雅动人。”

细说侯老

“他是一个十分热情的人,无论对人、对工作,还是对国家的发展。他做学术报告时,永远充满了激情,满怀着真情实感,令人轻易沉浸其中。”——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唐晓峰印象里,侯老永远穿着十分规范,精神抖擞。

“我们相差20岁,他每次都亲切地叫我‘道成同志’,还引荐我结识了吴良镛先生。”——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中国圆明园学会理事王道成表示,侯仁之先生不仅治学严谨,而且对后辈学人也是格外照顾。

“与邻居侯仁之先生在燕南园一起散步的日子已经在天上了!”——与侯仁之先生为邻的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昨天说,侯仁之先生给他最大的教养就是遇事皆由衷以为“好得很!”。

“时至今日才知道石头上‘未名湖’三个字是侯老写的。”——有网友昨天惊叹。北大“未名湖”得名于国学大师钱穆,石碑上的三个字却是侯仁之先生所题写。

简历

侯仁之

1911年12月6日出生于河北枣强,祖籍山东省恩县。1940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49年获英国利物浦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曾任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4年,侯仁之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起草了中国应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提案,并最终促成中国成为缔约国之一,因此被誉为“中国申遗第一人”。

10月22日下午2时许,侯仁之老先生在北京友谊医院因病离世,享年102岁。

北大设悼念灵堂

被誉为“活北京”的历史地理学界泰斗侯仁之先生10月22日下午去世,享年102岁。昨日,各界哀悼。点起哀思蜡烛的网友以“书一湖未名星光璀璨,一时人间无两;现千载华夏故城风采,实乃史地双雄”,赞侯老在历史地理领域之筚路蓝缕、不朽之功。

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唐晓峰教授昨天告诉晨报记者,北京大学将于26至28日三天开设侯仁之先生悼念灵堂,供公众怀悼、寄托哀思。由于侯老遗愿丧事从简、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家人和校方一致决定遵从侯老遗愿,丧事简办。

记者了解到,目前初定北大的悼念灵堂放在北阁报告厅,或者百周年纪念讲堂。灵堂布置原则是从俭,侯仁之先生的遗照将安放正中,并摆设花圈、花篮、挽联等。

“侯老遗照是今天刚选好的,侯老的家人提供了三四张照片,最后我们选出一张。”唐晓峰说,“侯老特别上相,拍的照片总是很帅,我们选择了最合适、最帅的一张,大概是80多岁时候的模样。”

本版撰文 晨报记者 王歧丰 王海亮

本版摄影 晨报记者 殷楠蔡代征

  • 上一篇:崔永元被曝已办离职手续 或因批转基因食品离央视
  • 下一篇:专家揭翡翠三大谎言:加价400% 动辄以万计(图)
  • 相关阅读

    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