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发布文章禁止使用领导人实名! | 登录 | 注册 - 在线投稿
返回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美文 > 广告软文 > 文章内容

[转载]世界人种分布(5)

作者:心扉美文 来源: www.xfmw.cn 时间: 2016-01-29 阅读: 在线投稿

K-M9也从欧亚人群分离出去,由于东部高山的影响,K-M9分为两个方向继续向东迁徙,一部分L-M20(M11)向南,进入印度次大陆。今天,印度操印欧语系的人26%、操德拉维达(达罗毗图)语系的30%、维吾尔族的3%、乌孜别克族的2%携带L,中东人也有1-2%携带L。3万年前L与从南部沿海进入印度的“海上移民”棕色人种C4、C5遭遇,其间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新来的侵略者L与棕色人种的女人们交配,而那些棕色人种的男人们则大部分遭到杀害。今天C4、C5占整个印度(包括印欧语系和达罗毗图语系)诸民族的比例为5%,但在个别达罗毗图语系民族中比例达到20%。今天的德拉维达(达罗毗图)诸民族就是L、H与C、F的融合。

K-M9另外一部分M-M5(M4/H17)继续东进,来到澳洲,今天伊里安查亚的70%、巴布亚新几内亚的34%拥有M。K-M9的另外一部分K则进入澳洲和中国,今天苏门答腊岛的15%、婆罗洲的16%、伊里安查亚的5%、巴布亚新几内亚的59%、澳洲土著的25%、汉族的10%拥有K。

K-M9另外一部分P-P27(M45)于3.5万年前向北面的兴都库什山走去,继续向北进入中亚里海北岸游牧,即今天的印欧语系。印欧语系西支染色体突变为R-M207(M173),Gm血型由afb1b3突变为fb1b3。公元前3000年,印欧语系西支R1b离开故乡分好几路向四面八方扩张。西支一路到了希腊,西支二路到了意大利(这两路分别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的起源)。西支三路穿过中欧一直到达不列颠诸岛(凯尔特人的祖先)。西支还有两路北上到了东欧波罗的海,西边的为日尔曼、东边的为斯拉夫。这些西支白种人每到一处,就征服或同化当地的土著(尼安德特人),把自己的语言传播到那里。公元前1000年,最后一拨印欧语系西支R1a(M17/H16)也离开里海北岸的故乡,一路南下分别占领了伊朗、苏美尔、阿富汗和达罗毗图语系的印度,他们都号称雅利安人。这拨人里面还有一部分(RxR1)从印度出发,继续往西南行进,远抵喀麦隆。

今天,冰岛族的40%、苏格兰族的75%、德意志族的48%、西班牙族的65%、意大利族的44%、挪威族的25%、俄罗斯族的6%、土耳其族的 14%、涅涅茨人的4%、塞尔库普人的4%、拉普人的6%、中东阿拉伯的5%、伊朗族的5%、喀山鞑靼的4%、乌孜别克族的7%、维吾尔族的17%、回族的12%携带R1b。

今天,俄罗斯族的47%、挪威族的35%、冰岛族的22%、德意志族的22%、拉普人的20%、印度讲印欧语的40%、讲德拉维达(达罗毗图)语的 8%、阿尔泰族的50%、喀山鞑靼的18%、乌孜别克族的18%、维吾尔族的18%、哈萨克族的5%、吉尔吉斯族的40%、涅涅茨人的10%、塞尔库普人的18%、拉普人的20%、伊朗族的13%、土耳其族的6%、中东阿拉伯的2%、藏族人的5%、回族的5%携带R1a。

今天,德拉维达(达罗毗图)语的8%、印度操印欧语的3%、维吾尔族的4%、乌孜别克族的4%、吉尔吉斯族的2%、哈萨克族的1%、土耳其族的1%、伊朗族的1%、澳洲土著的6%、喀麦隆土著的45%拥有RxR1。

印欧语系东支染色体没突变,仍然是P,但Gm血型由afb1b3突变为ab3st。今天,P主要分布在中亚,其次印度的分布比例也较高(与中亚人历次军事南侵和商旅往来有关),最后中东与东亚也有零星分布(主要是当时中东和东亚人口众多,而当时的印度人口不算太多)。印欧语系东支于2万年前向东迁移,到达新疆及蒙古高原,称吐火罗人,他们后来全部同化于突厥人、蒙古人之中,但却给其带来了P的染色体和ab3st的Gm血型,并使突厥人由棕种-黄种人变成为黄棕白混血人种

西伯利亚最初是土著棕色人种C,后来I又移民过来,再后来阿尔泰人(P、C)又移民过来,最后黄种人N也移民过来,最终融合形成雅库特人(N为主)、楚科奇人、科里亚克(N、C为主)人、尼夫赫人、尤卡吉人、勘察加人等古西伯利亚人(北亚人)。1.5万年以前,部分北亚人(母系是黄种人但父系却是白种人P)又经过白令陆桥进入了美洲,成为阿留申人、爱斯基摩人(N占50%,Q3占47%)、印地安人(基本上是Q3)。北亚人在向西伯利亚、美洲行进过程中,一部分到达美洲,Y染色体从P突变为Q3-M3(H15);一部分从西伯利亚南下中原,Y染色体从P突变为Q1-M120,混入中原通古斯,再后来成为东夷最西一部、最后成为今日河南汉族的一部分。

三、黄种人

5万年前,K-M9中的L-M20(M11)、P-P27(M45)白人分离出去之后,剩余的人群染色体突变为M214,接着又分为N、O,但Gm血型仍然是afb1b3,而没有象印欧人一样突变为fb1b3。N、O沿喜马拉雅山南麓匆匆通过,进入东南亚,这期间也融入了少量棕色人种的基因。剩余的 N、O的另一支留居西亚(苏美尔、伊朗、巴基斯坦)故土,到后来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文明苏美尔文明、克里特岛文明和伊朗-阿富汗的先雅利安文明

4万年前,在东南亚的密林里,N、O演变为黄种人。黄种人逐渐发展壮大了起来,在与棕色人种的对比中,渐渐占据了优势,并最终将自己居住区域(华南- 东南亚)的棕色人种不分男女全部予以种族灭绝,而不是同化融合。也就是说,此时华南南部和东南亚随着黄种人的到来,Y染色体发生了C、D被O的替换。

2.5—3万年前,黄种人并分化成了沿海支、内陆支、乌拉尔支。内陆支黄种人又称南亚(百濮)/澳斯特罗-亚细亚,形成于缅甸一带,并散布于整个中南半岛(除占城)、中国云南省、广西省和海南岛,今中国的佤-德昂-布朗、缅甸-泰国的孟族、柬埔寨的高棉族、越南的京族、马六甲族、尼科巴族、印度的蒙达族、斯里兰卡的维达人都是其后代。由于历史比沿海支稍长,渐渐形成了更多的基因突变,南亚(百濮)的Y染色体特色单倍群为O2(包括 M88/O2a1+M111)和O3(包括M7/O3d+M134/O3e)。百越民族中,泰国泰族的65%、中国壮族的35.95%也是O2的后代。

沿海支黄种人又称百越(侗台)南岛,Y染色体单倍群是O1-M119(包括M50+M110/O1b+M103)。沿海支黄种人最初在越南占城一带形成,其中的百越民族离开占城北迁至广东(如柳江人),其中的南岛民族离开占城南迁至马来半岛。在广东,百越民族居住了几万年而没有外迁,因此发育出了统一的体质和文化。百越分成南北两部分,南部是壮傣和黎的祖先,北部是侗水和仡央的祖先。

  • 上一篇:优乐美 广告词
  • 下一篇:家具广场宣传录音 广告词参考
  • 相关阅读

    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