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好家长的“十大习惯”
时间:2015-06-19 10:38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一、终身学习与孩子一道习惯 如何在婴幼儿期着重培养孩子的高智商、在少儿期着重培养孩子的高情商需要学习;如何帮助孩子处理好成长中的问题,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也需要学习。 父母需要学习,孩子也需要学习。亲子之间需要共同学习,相互学习。 因此,要积极参加家长学校,订阅一些家教刊物和书籍,不断学习,终身学习。 著名教育家洛克说:“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配错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不可返工的教育”中,当然要学习在前,思考再教! 二、真爱和严格相结合的习惯 爱是对自己、对他人、对自然的“给予、关心、负责、尊重、了解和公正。” 真爱是与法律,与社会道德规范相一致的爱。所以爱赌博,为两肋插刀不问是非,不是真爱。溺爱也不是真爱。 溺爱是过分的爱,即娇宠、姑息、迁就、纵容。溺爱使孩子变懒、变弱、变私、变得冷酷无情。最严重的可以毁掉孩子。对于少年儿童来说:“所谓‘真爱’,就是把孩子当成真正的人,尊重其人格,满足其需要,引导其发展,而不求私人之利。” 尊重少年的人格,最主要的是尊重孩子的四大权: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孩子的其他权利,如姓名权、健康权、医疗保健权、受父母照料权、隐私权、娱乐权、闲暇权、表达权……等,也应得到尊重。 严格,就是符合法律和道德规范,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孩子承诺的事,就要坚决做到,有始有终,养成习惯,形成素质。决不言而不行,半途而废。 当前,家庭中许多问题,多半是了解和尊重孩子不够、不当造成的。 三、言教、身教、心教相结合的习惯 言教就是通过有根有据有情的道理对孩子进行教育,包括适当的批评。 但孩子对父母的说服教育并不十分重视,因而要进行身教。 身教就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起到表率作用,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但有些孩子对父母的身教不买帐,甚至讽刺父母“装腔作势”,“不合时宜”,因而要进行“心教”。 心教一是要心通,心通则意到,意到则情合。情合则父母的教育易为孩子接受。 心教还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情商(EQ)。 心教的前提是尊重、理解、信任、关心孩子。 心教的目的是围绕着习惯(包括语言习惯和思维习惯),落实到行为,是良好的素质。 什么是素质?从思想层面来说,忘不掉的就是素质;从身体层面来说,一时不了的就是素质。比如举重运动员长期形成的粗壮的身体和四肢,一时难以改变。芭蕾舞演员的身体及四肢修长、腰细,同样一时难以改变。这就是他们的身体素质。 形成素质的主要途径是习惯,习惯强化到一定程度就变成素质。 四、诚实守信习惯 民无不信不立,家无不信不睦,国无信不兴。之道就在“恪守诚信”。诚信作为人类文化的道德范畴,它是人之为人最重要的品德,是一个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和谐社会的桥梁。诚信是完美人格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绝不能因为当今社会有时出现“老实人吃亏”的现象而放弃。 据国内某权威报纸调查,现代人平均每天会接触到38个谎言。虽然善意的诺言是的点缀,能保护自己或朋友的自尊。善意的说谎者通过撒个无关紧要的小谎取悦他人,避免冲突,这在一些特殊场合是难免的,至于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的利己的目的而编造的谎言,则要绝对避免。因此,我们要学会辨别恶意的谎言,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曾参杀猪教子之所以成为千秋佳话,就在于它的道德意义。虽然把一个正在长膘的架子猪杀了,在经济上造成了一些损失,但从教子诚信出发,仍然是值得的。 学生诚信从考试不作弊开始,从平时不抄作业开始。只有讲求诚信、严肃学风,才能培养出真正素质过硬的学生。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建立了自己的“荣誉体系”,每个学生都庄严承诺:“我以我的荣誉担保,我没有说谎、欺骗和偷窃”。这句誓言,造就了无数社会有用之材。 五、乐观和快乐习惯 生活像面镜子,你对他笑,它也对你笑;你对他哭,它也对你哭。 你把生活的摄像机对准事物(包括自己)的积极面,你就会笑,否则你就会哭。 每个孩子都希望父母满面春风,有说有笑。老铁着脸,开口闭口训人,“眼睛一睁骂到熄灯”的父母,不仅自己活得累,还会影响孩子健康性格的形成。 快乐是什么? 快乐是思想愉悦时的一种状态,是一种习惯,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感受。并不是由个人财产的多寡、地位的高低,职业的贵贱来决定的。 人生是快乐与痛苦的交响乐,去掉痛苦就显不出快乐了。有些父母一味地“给予”孩子快乐,自己去承担一切痛苦,结果孩子并没有感到快乐,因为他不知道痛苦是什么。 怎样做一个快乐的父母呢? 一是想象快乐,对任何事物,对自己对孩子多想好的方面。 二是享受快乐,快乐来了全身投入享受快乐。 三是回忆快乐,快乐去了,经常回味快乐,心里老是喜滋滋的。 四是缩短烦恼,烦恼没来不提前去想;烦恼来了尽快把它送走;烦恼走了再不去回忆,把它“扫地出门”。 五是面对现实,即使自己损失了一只脚,比起四肢全无,却又写出畅销书《五体不满足》的日本青年乙武洋框不是得多吗?总的态度是“能改变的改变它,不能改变的接受它。” 有一位“快乐大师”,把“高兴高兴高高兴,怎么那么高兴呢!”的条子装在抽屉里,天天读,真的快乐起来了。 六、不代替孩子成长习惯 “成长”是孩子发展智力、非智力、体力的过程,是孩子从自然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需要实践、探索,取得直接经验,也需要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别人的讲解、传授,学习书本知识……取得间接经验。 游戏是最初的学习。孩子通过玩水、玩沙、捉鱼、捉迷藏、打雪战、塑雪人……懂得了水的性质、沙的性质,知道雪遇热必化……同时锻炼了自己的大脑,锻炼了自己的四肢。手是外在的脑、脚是外在的心脏,用手多的,孩子大脑发育得好,用脚多的孩子,心脏比别人的强。 家务劳动是“生活的小百科全书”。在家务劳动中学到的知识、受到的锻炼,那就太多太多了。家庭是培养习惯的学校,是学习交往的启蒙课堂,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场所……可惜这些教育资源我们还未能全部开发。 综上所述,成长是不可代替的。但许多家长却一定要去代替。他们包揽了孩子的一切生活服务劳动。由于家长的大包大揽,孩子好动好奇的天性得不到发展;在劳动中受到锻炼、取得成功、得到满足、得到快乐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因而常常有一种压抑感,常常不快乐。 代替孩子成长培养了一些发展不完全的,或者性格畸形的孩子。 因此,给孩子一定的空间,让孩子自已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七、发现和赞扬孩子习惯 孩子总是特别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一个孩子如果在童年时代缺少家长善意的赞扬,那就可能影响他个性的发展,甚至还可能成为一种终身的不幸。 所有受欢迎的父母和老师都拥有一双“爱的眼睛”。他们能在极短的内,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发现他的长处。 面对反复宣示“9月1号开学前一定要去死”的马月,李圣珍老师发现了她心中还有“希望”的东西在吸引着她。结果不仅挽救了马月的,还在2001年把她送进了北京一所名牌大学。 周弘也是一位发现大师。他经常戴着千百倍的放大镜和望远镜寻找聋儿婷婷的优点,极大地了孩子的学习热情和毅力。 孩子对成人特别是父母的评价十分敏感,你爱他、喜欢她、他通过你的眼神就能感受到。一旦接受了你爱的信息,你说什么他都能听到心里去。 你把对孩子的要求变成,孩子一定会“配合你”。 聪明的孩子是夸出来的,你往哪方面夸他,他就往哪方面努力,而且越来越努力,当然就变聪明了。 笨孩子是骂出来的。你越骂他笨,他越失去,越不努力,就越笨,终于变成笨孩子了。 如何没有赞扬和鼓励,任何人都会失去自信。 八、让孩子承担责任习惯 常听一些父母说:“我的孩子不孝顺”;“我的孩子做作业丢三拉四”;“我的孩子常丢东西”……并询问矫正办法。情况虽然不同,但原因大抵一致:孩子没有养成承担责任,对自己负责的习惯。 责任心是做人的基础。要想子女成为一个好人,一个有用的人,就应教育他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民族负责,对我们生活的地球负责。 第一、加给责任。 比如早上按时起床是自己的责任;学好功课也是自己的责任,所以回家后先做作业再玩…… 第二、自作必须自受。 一位家长谈了她培养孩子责任的做法。学校排练节目,孩子走时却忘带录音带,当她打电话回家请妈妈送去时,家长坚决不同意。“是你忘记带,你自己回来拿”。从此以后孩子再不忘带东西了。孩子小学毕业时,经手管的钱差了200多元,学校已表态“算了”,可家长坚持让孩子一笔笔地查,最后补上了漏记的120多元。叫床的闹钟响了,但孩子仍然不起。家长就是不叫她,结果受到老师的处罚。因为按时起床是孩子的责任。 第三、和孩子讲一讲自己的烦恼。 不要总说“你还小,你不行”,“父母苦死累死也情愿”。而要将家中的困难告诉孩子,激发孩子的责任感,让孩子分担一部分。 只要放手锻炼孩子,敢于狠心压担子,孩子都会逐步坚强起来的。 九、关心和引导孩子学习习惯 据调查,因为喜欢读书而上学的学生中,小学生占8%,初中生占11%,高中生仅占4.3%。 因而树立爱学乐学的态度至关重要。因为,从认识上、情感上、态度上有了这样准备,克服学习中的任何困难就轻松得我,自信得多。对于学习,许多人认为“学好了就能快乐”,其实反过来才对:“快乐了才能学好”。 其次,主动学习形成主动人格。 主动才会生动、活跃,主动才会创造发展。常说“笨鸟先飞”,其实先飞的多半是聪明鸟。他们考虑在前,行动在前,预习在前,事事主动,时时主动,总是立于不败之地。这样的“鸟”哪里笨呢! 再次,培养兴趣。兴趣可以使进入对知识追求的痴迷状态。常说兴趣出,其实勤奋同样可以出兴趣。 此外,讲究方法。方法是成功的金钥匙。花一点时间学习方法,其回报率是很高的。 最后,心理健康是学习的助推剂。学一点人文科学,参加一些文体活动,结成健康向上的友伴群,都对学习有利。 十、家校合作、第一习惯 学校和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所以,必须经常沟通,形成同向合力,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首先,家长要从思想感情上信任学校,信任老师。要克服包庇自己的孩子,随便指责议论学校老师的不良言行。对学校、老师有意见时,要通过正常途径取得解决。 其次,准时出席家长会,有专用的记录本(可从中了解孩子成长的过程)。平时、经常、主动与老师联系。 第三,用感谢的方式提出孩子的正当要求,给够老师面子,因为家长面对的是“一棵树”,老师面对的“一片林”,家校在某些问题的认识上有分歧是正常的。 第四,理智地对待老师对孩子的负面信息。老师越是告状,家长越要看到孩子的优点和闪光的东西,以保护孩子的自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