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海沃德爵士于1599年出版了著名的传记小说《亨利四世》。然而这几乎招来了
他的杀身之祸。因为当时的伊丽莎白女王认为作者是借古讽今,含沙射影地抨击她的现行政
策。
女王很快召来了司法官员,建议以谋反罪对海沃德提起诉讼。
培根读过此书并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他站起来表示异议,为作者开脱。他说:“我不
敢说书里有谋反的证据,但毫无疑问,该书确有不少重罪的证据。”
“何以见得?在什么地方?”女王急切地问。
“在他从泰西塔斯(55—117年),古罗马历史学家)那儿剽窃来的好多段落中,便可
找到这类罪证。”培根认真地回答说。
*河面上的告示*
英国哲学家威廉·休厄尔(1794—1866年)是一位幽默能手。维多利亚女王时代,英
国剑桥的卡姆河只是一条被用作城区排水的排水沟。有一次,女王访问剑桥,在河上的一座
桥上停了下来,对簇拥着她的剑桥大学的要人说,河里漂着的废纸太多了。威廉·休厄尔接
口说:“陛下,它们并不完全是废纸,它们的每一页上都写着告示,通知来访者这条河是不
适于游泳的。”
*富翁的价值*
英国哲学家、诗人贝恩斯(1823—1887年)在泰晤士河上看见一个富翁被人从河里救
了起来。那个冒着生命危险营救富翁的穷人,竟只得到一个铜元的报酬。围观的人被这富翁
的吝啬激怒了,要把他再扔到河里去。
这时,贝恩斯立即上前阻止,说:“放了这位先生吧,他十分了解自己的价值!”
*无需再锦上添花*
英国唯心主义哲学家休谟(1711—1776年)也是一位经济学家、历史学家。他晚年退
休后,每年还能拿到1000英镑的退休金和印书稿费。他在爱丁堡图书馆做管理员时写的
《大不列颠史》是一本重印多次的畅销书。周围的人劝他再写续集,一直写到当代。
哲学家摊开两手说:“你们已经给了我太多的荣誉,先生们,但我不想再写了,理由有
四点:我太老了,太胖了,太懒了,太富了。”
*剩下谁呢
休谟去逝前不久还出席过一次晚宴。宴会上一个客人抱怨世界充满了敌意,人跟人之间
的对立太深了。老哲学家颇不以为然。“不,并非如你所说。”他语重心长地说,“你看,
我以前写过能引起敌意的各种题目,道德的,政治的,经济的,还有宗教的,可除了辉格党
人、托利党人以及基督教徒以外,我却没有任何敌人。”
*死而复生
一个边远省份的读者给法国哲学家、作家伏尔泰(1694—
1778年)写了一封洋洋洒洒的长信,表示仰慕之情。
伏尔泰回了信,感谢他的深情厚意。
从那以后,每隔10来天,此人就给伏尔泰写封信。伏尔泰回信越来越短,终于有一
天,这位哲学家再也忍耐不住,回了一封仅一行字的信:“读者阁下,我已经死了。”
不料几天后,回信又到,信封上写着:“谨呈在九泉之下的、伟大的伏尔泰先生。”
伏尔泰赶忙回信:“望眼欲穿,请您快来。”
*区 别
谁也没有料到,受人尊敬的大学问家伏尔泰竟参加了一个为人不齿的团伙的狂欢。他为
自己找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理由。可第二天晚上,他们又邀请他参加。
“噢,伙计,”伏尔泰神秘地说,“去一次,不失为一个哲学家;去两次,就跟你们同
流合污啦。”
*岂可再乎
1717年,伏尔泰因为讥讽摄政王奥尔良公爵,被囚禁在巴士底监狱11个月之久。出狱
后,吃够了苦头的哲学家知道此人冒犯不得,便去感谢他的宽宏大量,不计前嫌。摄政王深
知伏尔泰的影响,也急于同他化干戈为玉帛。于是两人都讲了许多恰到好处的抱歉之辞。最
后伏尔泰再一次表示感激说:“陛下,您真是助人为乐,为我解决了这么长时间的食宿问
题,我衷心地再次向您表示感谢。可今后,您就不必再为这件事替我操心啦。”
*慢性毒药*
伏尔泰的咖啡瘾很大,一生中喝了数量惊人的咖啡。有个好心人曾告诫他说:“别再喝
这种饮料了,这是一种慢性毒药,你是在慢性自杀!”
“你说得很对,我想它一定是慢性的。”这位年迈的哲学家说,“要不然,为什么我已
经喝了65年还没有死呢。”
*错误的赞扬
性格放荡不羁并一贯讥讽当时大人物的伏尔泰,有一天将一名同辈作家赞扬了一番。他
的一位朋友当即指出:“听到您这样慷慨地赞扬这位先生,我真遗憾。要知道,就是这位先
生在背后经常说您的不是。”
“这样看来,我们两个人都说错了。”伏尔泰说道。
*验明牧师正身
当伏尔泰到了84岁高龄卧床不起等待死神降临的时候,一位牧师自作多情,走到他的
床边,为他祈祷忏悔——这是为垂死者订购天国飞机票或入场券的一贯作业。但是,这位老
顽固非但不领情,反而追根究底,盘问起人家的身份来:
“牧师先生,是谁叫你来的?”
“伏尔泰先生,我受上帝的差遣来为你祈祷忏悔的。”
“那么你拿证件给我看看,验明正身,以防假冒。”
*哲学语言
一个天气晴朗的下午,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约翰·杜威(1859—1952年)和几位哲学
界的同事在百老汇大街上闲逛。突然有人提议去看一场露天电影,刚才还在思考和讨论的头
脑还未来得及细想,他们便举步向一家露天电影院走去。等这伙哲学家抵达了目的地,才开
始意识到托马斯·鲍威尔的话:
“电影要求黑暗,可黑暗在世界这个角落的白天里,并不那么猖獗。”
*哲学的责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