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扉美文

美文 > 励志故事 >

名人励志小故事都有哪些?(3)

陈天华
陈天华(公元1875—1905 年),湖南新化人,民主革命的著名活动家
和宣传家。他写的《猛回头》、《警世钟》等书,起到了革命启蒙的重大作
用。他与黄兴等创立的华兴会,是最早的革命组织之一。为了激励留日学生
爱国,他不惜投海自杀,演出了近代史上感人的一幕,给后人留下了难忘的
印象。
“山泽起英雄”
陈天华从小失去母亲,与父亲相依为命。由于家里穷,没钱上学,只好
去给别人放牛,由当过秀才的父亲教他认字读书。十五岁那年,陈天华才得
到进私塾读书的机会。
别看整天要为一日三餐去奔波,可陈天华始终也没放下书,他把乡间能
借到的书差不多都读遍了,还是读不够。他特别喜爱民间流行的弹词小说,
有时还模仿着写些山歌小调,这为他后来能够用最通俗的语言进行革命宣
传,打下了基础。
由于生活在社会下层,陈天华经历和看到了劳动人民的苦难,从青年时
代起,就立下了报民报国的远大志向。有一次,他走进路边的一座小亭,环
顾四周的山石草木,潺潺溪水,不由得吟道:
莫谓草庐无俊杰,须知山泽起英雄!
说完,他拾起一块石片,将这两句话题在茅草亭的柱子上。
1898 年,陈天华在资江书院读书的时候,正赶上维新派领袖之一的谭嗣
同,回长沙主持“新政”,全省的风气一下子全变了。在陈天华的家乡新化,
有人仿效省城梁启超任教的时务学堂,办起了新式学堂。陈天华马上考入这
个学堂读书。
第一次作文,教师出的题目是《述志》,让学生们谈自己的志向。陈天
华接过题目,不加思索,提笔就写:
“男子汉在最困难的环境中立功,在战场上取胜,要像汉朝的班超、
宋朝的岳飞一样。当今立志,首先应为变法维新出谋献策,为改变国家面貌
建功立业。如果这样进取不成,退一步也要著书立说,与那些老学究们一争
高低。只要我活着,就要做这些事!”
作文写完,陈天华第一个交卷,走出了教室。
教师看了陈天华的文章,非常欣赏。他评论陈天华的文章,立意新颖,
文风犀(xī)利,读了让人有快刀斩乱麻的感受。教师大笔一挥,给陈天华
的《述志》一文打了全校的最高分。
拒婚求真理
戊戌变法失败后,维新志士的鲜血浇醒了一批青年知识分子,他们不得
不思考:维新改良的道路走不通,那么中国应该往哪儿去呢?陈天华就是这
批青年中的一个。当时,在他脑子里,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很明确:要救国,
只有学外国;
欧美太远,只有去日本。
这时候的清朝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的“守土长官”,需要一批懂洋
务的人,所以各省都选派留学生去日本。陈天华参加了考试,取得了“留学
官费生”的资格。
陈天华马上要离开祖国了,就越感到时间宝贵,一部《二十四史》,他
翻过了一遍不够,又重头读起。他担心到日本后,就没有工夫系统地研究中
国的历史了。
有一位地方官员,听说有一个叫陈天华的青年,整天埋头读书,还写得
一手好文章,就特意来看他。原来,这位官员有一个爱女,已到了出嫁年龄,
官员一心想把女儿许给一个有前途的才子。这天他见到陈天华,没谈上几句
话,就相中了,便试探着问陈天华:
“你常年在省城读书,总不见有回乡的时候,就不想念你的娇妻爱子
吗?”
“大人有所不知,我至今仍是孑(jié)然一身,哪来的娇妻爱子啊?”
“噢,原来如此,恕我冒昧!但不知你现年多大?”
“不瞒大人,我已是将近‘而立’之年的人了。”
古人有“三十而立”的说法,指人到三十岁应当成家立业了,所以“而
立”之年就成了三十岁的代名词。陈天华的实际年龄是二十八岁,按当时人
“虚龄”的算法,为二十九岁,确已接近三十岁了。在那个时代,三十未婚
的男子是非常少见的。
官员吃了一惊,却打心里更喜欢陈天华了,就提出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
他。没想到竟然被胸怀大志的陈天华拒绝了。
陈天华回答说:
“承蒙大人厚爱,无奈当今世道不太平,我怎能用妻儿之情拖累自己呢?
国家一天不安宁,我就不考虑结婚的事!何况我不久还要东渡日本。”
为了追求真理,陈天华毅然放弃了“成家”的考虑,把自己交给了救国
事业。
写血书
1903 年春,陈天华到达日本东京。当时正是日本和俄国在我国东北争斗
的时候,陈天华立即投身到留日学生掀起的拒俄运动中去。他积极参加“拒
俄义勇队”、“军国教育会”的活动,同过去的改良主义思想彻底决裂,走
上了反清爱国的革命道路。
一天晚上,陈天华回想着白天那些热烈的斗争场面,不由得思念起湖南
的父老乡亲。他没有软绵绵的思乡之情,而是想唤醒家乡父老,共同斗争
他铺上纸,猛地咬破手指,一股殷红的鲜血滴在纸上——敬告湖南人,五个
血字,一腔激情,一发而不可止
“湖南同胞们,中国的命运就操在你们手中,你们以为中国没希望,
就真的没希望了,但你们以为中国亡不了,就真的不会亡!父老乡亲们
起来吧,以湖南推动中国的进步,挽救中国的危亡”
写着,写着,陈天华的脑海中又浮现出谭嗣同、唐才常这些湖南维新志
士的形象,泪水从他的脸颊滚落到纸上,他继续写下去
“而挽救中国的危亡,最重要的就是要不怕死,只要万众一心,舍死向
前,就没有我们做不成的事!”
一连几个夜晚,陈天华蘸着自己的鲜血和热泪,写出几十封血书,分寄
给湖南的各个学校。所有收到血书的人,都被陈天华的爱国热情深深感动了。
陈天华不仅向父老乡亲们宣传救亡,还准备回家乡参加反清斗争。这年
冬天,陈天华和黄兴被推举为归国革命运动员,回到了湖南。他已经是闻名
全国的革命志士了。
1904 年2 月,陈天华和黄兴、宋教仁在长沙发起组织了革命团体华兴会。
发动起义失败后,再次到日本,继续宣传革命。
《猛回头》和《警世钟》
陈天华在1903 年夏天,就开始写《猛回头》和《警世钟》,几个月后写
出了初稿。第二年又对《警世钟》做了增补。他回湖南准备发动武装起义的
时候,就把这两本小册子带上,在学校、在新军中广泛散发。
《猛回头》和《警世钟》采用民间弹唱的形式,读起来上口,容易懂,
又充满感情,很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在讴(ōu)歌我们伟大祖国的段落中,陈天华写道:
我中华,原是个,有名大国,不比那,弹丸地,僻处偏方。
论方里,四千万,五洲无比,论人口,四万万,世界谁当。
论物产,真是个,取之不尽,论才智,也不让,东西两洋。
然而,这样一个富饶美丽的国家正遭受着怎样的灾难呢?请看:
痛只痛,甲午年,打下败阵;
痛只痛,庚子岁,惨遭杀伤;
痛只痛,割去地,万古不返;
痛只痛,所赔款,永世难偿;
痛只痛,东三省,又将割献;
痛只痛,法国兵,又到南方;
痛只痛,因通商,民穷财尽;
痛只痛,失矿权,莫保糟糠;
痛只痛,办教案,人命如草;
痛只痛,修铁路,人扼我吭;
痛只痛,在租界,时遭凌践;
痛只痛,出外洋,日苦深汤。
那么,清朝的统治者又做了什么呢?陈天华一针见血地指出:
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
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
压制我,众汉人,拱手降洋。
陈天华于是呼吁人们起来反清,反侵略,并坚定地告诉大家,这个目的
是一定能够达到的:
或排外,或革命,舍死做去,
孙而子,子而孙,永远不忘,
这目的,总有时,自然达到,
纵不成,也落得,万古流芳。
胜利后的中国将是什么样的呢?陈天华为大家描绘了一幅图画:
猛睡狮,梦中醒,向天一吼!
百兽惊,龙蛇走,魑魅(chīmèi)逃藏。
改条约,复政权,完全独立,
雪仇耻,驱外族,复我冠裳。
到那时,齐声叫,中华万岁,
才是我,大国民,气吐眉扬。
《猛回头》、《警世钟》这两本小册子,在国内引起了极大反响。《警
世钟》一连被翻印了十几次。湖南一些进步学校还把《猛回头》等作品作为
课本,发给学生学习。有的地方把它排成节目,谱上曲子,到处演唱。就连
一些农村,也读到了这两本书。
清朝政府对陈天华的作品非常恐惧,把它当成“逆书”,严禁流传。结
果却适得其反,越禁止,它的读者反而越多。后来成为革命领袖的毛泽东说
过,他青年时代是在读了《警世钟》之后,才“开始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
有责”的。
陈天华由于写了《猛回头》和《警世钟》这两篇重要的革命文章,被人
们尊敬地称赞为“革命党的大文豪”。他的作品和邹容的《革命军》一道,
吹响了推翻清王朝的冲锋号角。
拥护孙中山
陈天华是个情绪激荡的人。华兴会曾几次试图发动起义,结果都失败了,
陈天华的情绪受到很大挫伤。有一段时间,他怀疑革命会很快成功,居然想
通过向清朝政府“请愿”来救亡,差一点和保皇派站到了一起。
1905 年夏天,孙中山从欧洲来到日本,这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家的到来,
使陈天华从绝望中又看到了一线希望。
孙中山一见到陈天华,就以赞赏的口气对他说:
“我早就拜读过陈先生的大作,尤其欣赏陈先生在《猛回头》中的一个
政治主张。”
“什么主张?”陈天华迷惑不解地问。
“就是‘合作一个大党’的主张啊,是先生第一个提出的,怎么倒忘记
了。”说着,孙中山爽朗地笑起来。
陈天华这才恍然大悟。接着,孙中山又对陈天华说:
“现在的革命形势很好,当前最要紧的事,就是按照陈先生的主张,把
华兴会、光复会、兴中会等革命团体联合起来”
孙中山的话还没有讲完,陈天华的心境豁然变得开朗,如同拨开云雾看
见青天一样。当天夜里,陈天华躺在床上,翻来复去睡不着,孙中山的话又
在他耳边响起:
“只要我们能做到,大家团结一致,不论革命前的事,还是革命后
的事,都分别有人去考虑,一旦革命成功,共和政府就能立即建立,天下也
就太平了。”
“孙先生讲得太好了,看起来,孙先生这样的人,决不止是民族英雄,
实在是个世界大人物!”陈天华思忖着。他决心站到孙中山的旗帜下,把自
己的一切都贡献给民主革命事业。
1905 年7 月30 日,陈天华参加了中国同盟会筹备会,参与起草了同盟
会章程。8 月20 日,同盟会在东京正式举行成立大会,陈天华被选为书记。
原来由陈天华等人主办的《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改为同盟会的机关报,改
名《民报》,陈天华担任《民报》的主笔,以新的姿态投入了战斗,为中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大森湾的英魂
留日学生的革命行动一天天高涨,清朝政府害怕了,便勾结日本政府进
行镇压。1905 年11 月,日本政府颁布了一项禁止中国留学生参加爱国活动
的“取缔规则”,激起了八千多名留日学生的强烈反对。他们罢课,举行各
种抗议活动。
由于日本政府不改变立场,坚持与留日学生为敌,秋瑾等一批人不愿再
忍气吞声地读书,离开日本回国了。陈天华特别关心留日学生反对“取缔规
则”的斗争。然而,他很快就发现,留日学生并不是完全一致的。有为追求
真理来的,但也有为功名利禄来的,这使他感到痛心。
留日学生的分歧,使清朝政府与日本当局高兴了,日本报纸乘机大作文
章,对留日学生的正义行动冷嘲热讽,还说他们是乌合之众。这件事对陈天
华的打击,如同雪上加霜,他的心情又变坏了。
12 月7 日上午,陈天华在街上买了一份《朝日新闻》,报上登了许多诬
蔑留日学生的文章和报道,一股怒火又从他胸中燃起。他回到住所后,想了
许久,想了许多
“留学生本来是反清的中坚力量,如今这是怎么了,连留学生总干事会
也不肯负起责任,中国还有希望吗?”
他拿起笔,想写点什么,可是写不出,刚才的思绪仍牵动着他:
“如果留学生的团结坚如磐石,就没有人能击败我们,如今留学生自己
把自己分裂了,中国可就真完了,我能够继续生存在这样的世界上吗?”
他终于做出了决定:
“不如用自己的死,来唤醒留日学生,唤醒我四万万同胞,使后来者能
共同为救国而奋斗!”
陈天华的笔最后一次落下,写下了他的《绝命书》,一封是写给留日学
生总干事会的,另一封专门写给湖南留日学生。
第二天,陈天华同往常一样,神态自若,吃过早饭后,他一个人出去了,
没有向任何人告别
当天深夜,人们在东京大森湾发现了陈天华的尸体。他义无返顾地投向
了大海,把生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奏响了悲壮的爱国绝唱。
用自杀来表示态度的做法,当然是不可取的。如果陈天华能够坚持斗争,
他会看到革命成功的一天,会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然而,他的行为确实
打动了人心,人们将永远记住这位爱国英雄的名字,用他的精神鼓舞自己。

09-09-06 |

评论读取中....

  • 名人励志小故事都有哪些?

    angelia09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