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不清是从什么时侯起对节令便开始敏感起来。于是岁月便在节令的交替更迭中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地轮回游走。
立冬:那是二十四节气中我最不喜欢也是最难熬的一个季节。那是因为家乡的冬天总是那么的寒冷,那么的漫长,而最让我惆怅的是每当一场大雪过后,整个城市就被冰雪裹腹,像装在了一个巨大的冰箱里,因为拐杖怕滑,陡然间我的所有愿望便被冻结,与外界的任何联系全被冰雪无情地斩断。我像一只断了翅膀的鸟儿,只能隔着开满冰花的窗户,透过高楼耸立的缝隙窥视冬日里那一方清冽的天空。这冬天让我最发愁的还有我萎缩的病退,血液循环慢,每到天冷,几乎一整天都如一块冻肉,其冷难耐。晚上钻进被窝,有时大半夜都暖不过来。很小那会儿就奇思妙想,如果有一天能发明一种电热鞋,脚冷了,打开开关,脚底就会加热,那样我的脚整个冬天都是热乎乎的,想来是多么的惬意啊。
每到立冬后,我就像一只蛰伏于井底冬眠了的青蛙,但思想却无法冬眠,乘着冬天里稍有的热量穿越时空,信马由缰,回想与憧憬中,时而泪水涟涟,时而又欣慰喟叹。这样的日子一直要持续到立春、惊蛰等节令过后,我突然被春天那双温暖的手抚摸醒来,欣欣然张开迷蒙的眼睛,才发现积雪消融,山已泛青。
而拈指翻动日子,最令人沉痛的要数“清明”节了。清明,是凄凉感伤的日子;是痛断柔肠的日子;是无声悲鸣的日子;是缅怀祭奠的日子……
小时候母亲去世的早,当同龄的伙伴还不知道清明节到底是怎么回事时,我对它已经非常的敏感了,因为那天哥和姐要去给母亲上坟。现在还清晰地记得在清明前一晚,哥会用一个木制的模子印一摞上坟烧的纸钱﹙那会儿没有卖现成的﹚,可每一次她们都不带我去,不是因为我小,而是我腿脚不便,去上坟的路又崎岖难行。但在母亲三周年时,恰逢清明,哥用自行车终于带我去给母亲上了一次坟。一条狭窄的土路非常的难走,坑洼颠簸中屁股早已被颠得没了任何知觉,可母亲昔日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却像放电影一样一直在我眼前浮现着,心酸的泪水撒了一路……
来到了母亲的坟前,想象中母亲仿佛就在那里,她的身影就会显现于我的眼前,我会一头扑倒在她温暖的怀里嚎啕大哭,可到了那儿,却什么都没有,眼前是一片凄凉的荒芜,一个堆得冷冰冰的黄土丘上一棵歪斜的枯树在风中摇曳。我们兄妹三人跪倒在那冰冷的坟丘前,一任料峭的寒风吹着满是泪水的脸,生疼。
而今已过不惑之年的我,却越来越惧怕“清明”节的来临。因为脆弱的心实在难以承受亲人、朋友的离去,昨天还欢聚一堂,今日却阴阳隔世,那份痛简直不能自拔。更难以忍受的是那好容易已结痂的伤口再次被硬生生地揭起……每逢清明,心总是在凄凄的细雨中、在患得患失中、在沉痛伤感中陡然将人生看的很淡,将生命看得很轻、很轻……
节令中最让我惬意,又让我为之喜欢的是立秋。这时节不冷不热,天高云淡,金阳遍染,风清皓月,美轮美奂,让烦躁的心忽然归于宁静,归于平淡,罗丹说:秋天的美,美于一份清澈。
其实喜欢上立秋,不仅是因为秋季适宜的气候,更多是因为发生在那个秋天里、充满了爱与感动的……
那年秋天,我被一声来自遥远的呼唤,唤到了南京。那满眼的碧水柔波,满眼的楼台小桥,吴侬软语,杨柳依依,秋日的江南,清澈宁静,如一幅水墨丹青,置身其中竟又些许的恍惚迷离,好多次我竟辨不清是梦,还是醒。最感念的是我一生都忘不了的南京小妹,仅仅只是一面之缘,仅仅只是书信往来,她却再也放不下我生命中的缺憾,要带我去看海、去爬山,去欣赏大自然的神奇美丽,并用她真诚的善良,把我从遥远的内蒙古唤到了钟灵毓秀、婉约秀丽的江南水乡,让我来感受生命中太多的精彩绮丽。
那正好是个秋天,南京的秋天,秋雨温润绵柔,秋阳恒温恬淡。小妹推着我走在热闹的湖南路上,到处都是圆润清爽、色彩各异的雨花石,玄武湖,潋滟波光,荷叶摇曳,夜晚,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更是婉约典雅,流光溢彩,中山陵,苍松遮蔽,肃穆宁静。那份美合着那份感动,和那个秋天,从此便镌刻在了我的生命里……
从此我喜欢上了秋,秋的静美恬淡,秋的深沉蕴涵。每逢立秋,我便打开了记忆的门扉,与落叶纷飞中回味遐想,仿佛那每一片叶子上都写满了关于南京的回忆,都是挚爱的流萤在秋风中顾盼,于是思绪便会被记忆拉的很长、很长,于那个秋天,于那个烟雨江南,在那迷蒙的水乡静静地游走……
生命不知不觉就这样一年年,一日日与节令中轮回,然后变厚、变重,日子却变轻、变淡,于是日子难以承受生命之重,把生命的内涵写进了节令,一年年,一月月,“立春、惊蛰、清明、谷雨……”时间就这样被碾转成了岁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