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黄土楼
初知“黄素土楼”,还是从近代著名诗人黄朝栋为“黄素土楼”所抒的这一首诗中得知的:“户对帽山山不老,门迎芹水水长流;十二栏杆时得月,万千气象始登楼。”诗人这首诗,将“黄素土楼”与周围优美的风景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出来,人未临,在其描绘出的这份诗情画意中早就已经心旷神怡了!
我曾游过著名的“永定客家土楼”,但不知“黄素土楼”的建筑风格与“永定土楼”是否相似。于是,便趁着“国庆黄金周”前来一睹神往已久的“黄素土楼”。时节虽说已经进入了深秋,但在闽南这个地域,秋老虎的威势比夏日的热辣酷毒甚至有过而无不及。从下榻的酒店驱车直赶往位于泉港区前黄镇的“黄素土楼”,人从凉爽空调的车厢里出来,那如火如炙的秋日阳光倾泻下来,让人的皮肤顿时有种被灼的感觉。秋日是毒辣的,但天际却是清朗的,秋天的风像只巨大的手从天空轻轻扫过,举目望去,蔚蓝的天宇清澈得好似纤尘不染的心,耀眼的秋阳就如佛光穿透心灵。
一弯幽径,一路稻香,一段神奇传说游离于黄素土楼间,醉了往来穿梭的秋风,也醉了欲来探幽的我。与“永定土楼”不同的是,它是建在群山之间,那里终日密林蔽阳,放眼四顾,除了无尽的苍翠,很难觅得房舍庙宇。而“黄素土楼”却筑在乡间村落之中,与保存得相对完整的“永定土楼”相比,“黄素土楼”尽管隐约可见其昔日的宏伟,但已经难掩其残遗的痕迹。行走在“黄素土楼”的厅堂廻廊之间,岁月已将它昨日的辉煌一雨涤去,但“黄素土楼”厚重的依旧在青苔石缝间若隐若现。我的耳边传来土楼解说员那严重不靠谱的普通话,热情洋溢的他不厌其烦地向游客们介绍着这座黄素石楼的由来,我没有耐心去听他那浓郁的地瓜腔和土白掺半的解说。于是,独自一人顺着前黄镇里这座始建于清乾隆六年的古民居漫步走来,沿着曲折的廻廊,静听秋风掠过残垣断壁的呜咽;寂寞,静静留在漆色剥落的墙面上,无言地诉说土楼历史的变迁。
一米四的墙壁非常宽厚,展开双臂,我的手指依然摸不着石墙两边,方条石砌成的大楼如一座城墙矗立在我的眼前。站在楼前的石埕上仰首观望,在这一方空地上,它大得让人无法呼吸,让人根本没有办法用想象去拥抱,只能感叹着它的厚实与伟岸!大楼原为石头的结构,为何偏偏称之为“土楼”呢?问过讲解员,他也说不出个确定的答案来,有说大楼上层表面涂抹的糯米灰混凝土随着年深月久而逐渐变黑,看去类似土壁,因此被称之为“土楼”。但古居旁的邻居村民们也有说大楼建筑时没有搭架,而是采用沙土逐层垫高而筑,所以又称为“土楼”。其实,不论是石楼,还是土楼,都仅仅只是一个称呼,于我来讲,这并无关紧要,让我敬叹的是它的恢宏壮观!走近这座占地约5400平方米的石结构建筑物,就它那取象“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宏伟就已经足够令我震撼不已。我想当然地认为,能够建得起这样气派豪宅的必定是哪个富甲一方的土豪,或者是分疆裂土的一路诸候!但讲解员的回答,却惊讶得令我张大了嘴巴合不拢。建起这座石楼的人非但不是高官巨富,反倒是一个贫困潦倒、无处栖身名叫黄素的穷人。正因为黄素地地道道的穷苦人出身,所以这座楼宇从开始起建便由被付与了许许多多离奇神秘的色彩!
黄素土楼始筑于清乾隆六年,曲指算来,至今也已经有272年的历史了。修筑这座土楼却跨越了黄素、黄堂官父子两代人,历时三十多年,由此可见其建筑规模之宏大,设计之经典。通过楼前的榜告得知,这座楼石构方行平顶四合式三层的楼阁,楼内构建主房36间,楼外筑有72间环屋,共108间主次有别的正辅房屋。我不由连连赞叹着,一股从未有过的庄严与凝重瞬间压向了我的心头,象一粒砂砾沉浸在波涛汹涌的大河里,被一种绵绵不绝的厚重包裹着,揉捏着。于是,脚下踩着这两百七十多年的历史,诚惶诚恐地蹑进楼内。
一阵微风从我身后掠过,撞到对面的石墙又转了回来在我头顶上一阵盘旋。或许是因为这不速之客的叩扰,竟惊起高高残壁上一片灰蒙蒙的沙土从我头顶扑簌落下。拍落头顶沙尘,我不由暗自感叹:怎么这厚实坚固的石头和糯米糖水混凝土墙,竟然也托不住这宏伟华堂的没落,一任岁月轻轻地剥离?
面对着楼内的断壁残垣,想起两百多年前那曾经辉煌一时的荣耀,无论构出宏宇高楼、还是辟来通幽曲径,所有的这一切也亦如花开花谢。黄素已去数百年,而这座依然保留着当时宏大规模的石楼,在周围颇见现代化气息的民居村落里显得特别的沧桑,楼外石壁泛黄,楼内壁断垣残,风拉扯着墙头的蒿草,与那顾影自怜的残荷一道,在秋风里惆怅。
繁华落尽是沧桑!立于现代建筑群之间的“黄素土楼”显得有些孤零零,显得特别的另类,特别的寂寥。我想,当时一夜暴富的黄素修筑这座土楼最初的意愿,无非是想用这坚固的土楼来守住财富,让家族子孙后代在这里千秋万代延绵兴旺,但人的意愿如何锢锁得住万物兴旺衰微的铁律?然而,“黄素土楼”的规模依旧在,但它却是以自己特别的方式,向来此游赏的中外客人们叙述着一个家族的兴衰,也昭示着一种人事发展的必然规律。
走出“黄素土楼”古居,我如释重负,象是被这段历史淹没后重新站在出发时的起点。“黄素土楼”是宏伟的,在它的厚重里我们读出了人世沧桑,在它的苍凉中,我们悟出了波澜不惊的禅意!
当你静静地处在它的其间,感受着它久远的历程时,一座古屋,不一样的人总可以读出不一样的感受……
二、蚶江古厝感怀
已经是深秋季节了,但对我所在的地域来讲,真正有秋天味道的感觉却很短暂,有时甚至没有感觉到,方从酷热的夏日稍稍闻到了点秋风萧索的味道,马上就跨进了寒冷的冬天。或许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泉州的秋天给人的感觉,才那样的美丽,那样的充满魅力。
“自古逢秋悲寂廖,我言秋日胜春朝!”比起春天的绚丽多姿,秋天的丰盈,比春天更多了一份真实和成熟。但不管怎么说,秋天总是万物凋零的开始,秋季里的这一种沧桑感,在繁华都市里或许没有那么明显,但一走进位于蚶江镇锦江村里头那一座被杂草包围着的老屋,这座被雨打风吹了一个多世纪的古厝,早已经是日见败落,庭院里的遍地落叶、斑驳的屋檐、壁缝墙头的杂草,和老厝里不时可见的断垣残壁,看着墙面龟裂的缝隙遍布交错,那大片大片剥落的泥土砖块,就像一位老人被无声的岁月,慢慢地折皱和稀落他的皮肤和毛发。
1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