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不会放弃的人,很难过好这一生
时间:2017-11-06 17:40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1 16岁那年,在温哥华读书的郑欣宜决定,她打电话给母亲:“我和同学玩弹跳床游戏,我一站上去,其他人就都上不来了!” 郑欣宜是谁?——知名笑星沈殿霞和老牌帅哥郑少秋的女儿。 可她继承了母亲的身材,从小到大,“胖的标签如影随形。 玩过山车,人家会问“你坐得进去吗?安全带扣得到吗?”; 参加毕业典礼就会被问“毕业服有你的尺寸吗?”,根本没人在乎她的毕业成绩。 她的体重曾高达209斤,买不到合身的衣服,需要用两件一模一样的加大码衣服拼成一件来穿。 魔鬼训练一年后,郑欣宜终于暴瘦72斤,成为偶像进军娱乐圈。 那几年,郑欣宜收工回家便躲进卫生间,把手指放进嘴巴,拼命去抠喉咙,强迫自己把吃下去的东西吐出来。胃在隐隐作痛,身体在提醒她:我不够饱、吃得不够。 可几乎全香港都在盯着她起起落落的体重,减肥不再是她一个人的事儿。无数个失眠的夜晚,郑欣宜都在问自己:”我就是这样过日子的吗?” 2008年,沈殿霞去世,备受打击的郑欣宜体重渐涨。一次次的减肥、复胖、再减、再胖,她厌倦了这样的反反复复,最终决定放弃减肥,“瘦不代表靓,不代表开心,不代表健康。” 坚持减肥,能成为世俗眼光里的美人。放弃瘦身,则可以做回开心快乐的自己。郑欣宜选择了后者,不再节食,但依旧健身,依旧努力演戏唱歌。 坚持是个好词儿,它意味着自律、毅力和勤勤勉勉。可当坚持成为和负担,等在未来的,就不一定是诗歌和远方。 坚持有一个前提,叫作值得。放弃有一个原则,也叫作值得。 2 同样是16岁那年,我的闺蜜李妮妮喜欢上了后桌的男生。 她给他买早餐抄笔记送礼物,使尽浑身解数,可男孩不为所动。 大学时,两人不在一个城市。李妮妮用了大半个学期勤工俭学,好不容易攒够旅费,兴冲冲买了车票去看他。 见面那一刻,男孩脸上现出的不是惊喜,而是惊吓:“你怎么神不知鬼不觉地就来了?” 他皱着眉头转身,李妮妮期期艾艾地跟上去,一路小跑着,试图找几句话来说,男孩却只是嗯哦啊地应着。 第二天,男生买了一张卧铺票找到李妮妮住的小宾馆:“看也看过了,我送你回去吧。这儿真没什么意思。” 李妮妮愕然,恳求他带自己逛逛他的校园,他却一脸不耐烦,催促她收拾行李准备出发。她流着泪暗暗问自己:“我做错了什么?” 亦舒说了:当一个人不爱你的时候,你说话是错,不说话是错,连呼吸都是错。 可李妮妮不信邪,她坚信女追男隔层纱,依旧坚持着打电话发短信,每日嘘寒问暖关怀备至。直到半年后,男生的号码变成了空号…… 世上最不值得坚持的东西里,头一件就是那个不爱你的人。因为最勉强不得的是感情,最神秘莫测的是人心。 放弃一个不爱你的人,才是对自己最大的成全。 3 你大概不知道,以百米跨栏跨栏著称的刘翔,小时候练的是跳高。 刘翔的妈妈说,还在摇篮里时,“两条小腿就像小榔头一样,拼命地蹬。” 两条大长腿加上天生好动,刘翔顺理成章地开始了跳高学习。所以人都觉得,这孩子资质不凡,努把力,应该能拿个全国甚至全亚洲冠军。 但在某次比赛中,刘翔的跳高成绩仅为第三名。反而是他的100米短跑惊艳众人,不仅速度快,节奏控制得也好。 教练评价他“速度快、爆发力好、脚踝力量强,是块练田径的料,但是他的腰太长、韧带紧,这不利于他在跳高上的发展,而这正好符合跨栏的要求”。 于是,刘翔在教练改练跨栏。后来的故事,我们就都知道了。 功成名就之后,刘翔的跳高教练顾宝刚开玩笑说,“如果一直练跳高,刘翔最多也就一个亚洲跳高冠军,而不像今天,成为 110米栏项目的世界级明星。” 这不是危言耸听。 其实大部分人,一辈子都没找到自己真正的天赋所在。而我们常常被“坚持就是胜利”的信条绑架,以为死磕到底是的不二法门。 殊不知,方向有错的话,放弃就是成功的第一步。 4 2003年7月,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传遍了毕淑敏的圈,她打算放弃心理学博士学位! 要知道,她已经学习了5年,将近2000多个日日夜夜的寒窗苦读,只等着一篇毕业论文来顺利收尾,给学业划上一个圆满句号。 朋友们以为她有什么难言之隐,纷纷跑去询问原因。不料毕淑敏爽快地告诉大家:“因为我不能去考外语,也不能写论文。” 那时,毕淑敏已经过了50岁。外语基础薄弱的她,至少需要花半年,才能勉强把考试应付过去。 她不打算花这个时间:“对我这个年过五十的人来说是那么宝贵,不值得拿出半年时间专门去念外语。” 至于论文呢,恐怕会跟她的小说创作冲突。毕竟那是几十万字的长篇大论,一字字写下来,耗费的不仅仅是时间精力,还是思维模式与写作风格的大幅度跨越、转换。 她担心:“一个几十万字的博士论文写下来,我可能就不会写小说了。” 权衡比较之后,毕淑敏放弃了博士学位,在北京西四环外开设了一家心理咨询中心。拿她的话来说,这是“助人和自助的工作”,挺好。 我们都是凡夫俗子,时间有限、精力也有限。你无法兼顾所有,唯有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做出取舍,放弃一部分、深耕一部分。 哪儿有什么十全十美?什么都想要的人,往往什么也得不到。 5 作家周冲,曾在一个偏远的乡镇中学教书。 那时她是个异类,因为她把所有的业余时间拿来看电影、读书写作,从不参与同事的打麻将聊八卦。 有一天夜里,周冲给编辑打电话。她披着外衣,绕着小操场一圈一圈地走。狗吠声传过来,电话那头的编辑愣了一下,然后跟她说:“如果你真想写好,还是去大点儿的地方。这样下去,要么从俗,要么被隔绝成异类,都会影响你的书写。” 挂了电话,只见四下寂静,只有黄迷迷的路灯照着自己。她觉得孤独,“像置身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荒野,连影子都看不见。” 离开的念头一直都在,但那一刻尤为清晰,且坚定。 几乎所有人都觉得那是个好工作:体制内、离家近、安逸稳定。对出身农家的她来说,这已经算完美的归宿。但她知道,自己不想依靠体制来生存。 离开体制的路,周冲从2009年走到了2015年,期间经历了镇中学、城投公司、县二中三个单位。可时间越久涉足越深,离开的念头就愈发强烈,因为自己始终与环境格格不入。 她在辞职报告上写:本人自愿离开体制,放弃公职,一切后果自行承担。 让人想到一句话,是刘同在《谁的不迷茫》里说过的:
6 上个世纪60年代,日本松下通信工业公司曾投入巨额资金,用于大型电子计算机开发。 当时,这新兴的科技产品得到业内一致看好,富士通、日立等公司也都在为抢占市场而费尽心机。不甘落后的松下电子,自然也奋起直追。 但是1964年,总裁松下幸之助突然宣布放弃这个项目。公司员工非常不解,无法理解这样的半途而废,更无法接受心血付之东 松下幸之助这样分析:大型电子计算机市场几乎被IBM垄断,加上竞争太激烈。此时涉足其中很难取得成果,公司的决策已经出错,继续错下去,就可能满盘皆输。 放弃开发计算机后,松下电子把所有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都集中到了企业传统产品上。直至今日,依旧在电器市场屹立不倒。 企业也好,也罢,具备核心竞争力,才具备立于不败之地的资本。 而核心竞争力的来处,正是综合分析之后做出的取舍,以及取舍之后的重点打造。 不撞南墙不回头的结果往往让人追悔莫及。允许自己半途而废,及时放弃、及时止损,才是真正的处世智慧。 7 经济学中有个名词,叫作机会成本。 意思是你面临两种选择,它们都可以为你带来效用,当你放弃A,那么A所带来的价值权益,就是B的机会成本。 50年前,我爷爷面临过这样的选择。 去世时,伯父8岁,小姑姑尚在襁褓。那会儿,爷爷还在离家100多公里的铁路线上开火车。 跳出农门不容易,更何况,那是60年代的国家正式职工,捧着一个最安全牢固的铁饭碗。 可他挂念着家里,终日无心上班,最后不得不放弃吃皇粮的正式工作,回乡扛起锄头,做回一个农民,含辛茹苦地养大四个孩子。 晚年时,我们问他后不后悔,他只淡淡说了一句:“有舍才有得。” 他把国家正式职工的一切福利待遇,当作了养育儿女的机会成本。这一舍一得间,放弃了功名利禄,成就了身为的责任和义务。 学不会放弃的人,通常纠结困惑,在两个选项间左右摇摆,最后鸡飞蛋打一事无成。 “舍”,其实就是另一种形式的“得”。 毕竟机会成本是互为依托的,只看在你心中,哪一个更重。 8 人生处处皆取舍,小到一针一线,大到事业和情感。 有本书叫《断舍离》,它提出了一种不断做减法的生活方式:
我曾是严重的恋物癖患者,酷爱搜集一切有用无用之物,比如穿旧的衣服、用坏的手机,甚至超市提供的购物袋。 后来被逼着整理清洁,垃圾一袋一袋地丢出去。屋子亮堂宽敞时,心情似乎也焕然一新,我忽然明白了那句话:要提高生活品质,就要学会定期扔东西。 要提升人生质量,也要学会扔东西:放弃那些不适合你的工作、不爱你的人、不必要的社交…… 为你真正在意的人和事留出时间和空间,人生是一个不断得到又不断失去的过程,二者的平衡,便意味着选择和取舍。 所有的得到,都以失去为代价。但所有的失去,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回归。 你无法放弃,无非是不知道自己究竟要什么。 试问这样的人,又该如何过好这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