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扉美文

美文 > 励志故事 >

我从拼命三娘,变成缓释胶囊

  摘要:每个人都要找出一个自己能够长期坚持的强度,像缓释胶囊一样,慢慢释放,逐渐加力,不要一开始就像个拼命三娘,开局红火,后劲不足。

  我曾经是一个特别努力的人。

  努力到什么程度呢?不给自己留余地。

  我坚信没有到达不了的明天,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不为失败找借口只为成功找方法,所以,我把自己压得特别紧,每天卯足劲绷紧弦,试图给每个人留下好印象,用了很多“蛮力”,还常常自我激励:加油!越努力越幸运!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总经理秘书,我老板是个有洁癖并且深深信仰“专业就是细节”的中年男性,他的办公室由保洁员打扫,但是我不放心,所有器具包括烟灰缸全部自己手动擦一遍,而且一客一换。

  他不喜欢喝茶,我每天早晨准备温度适宜的白开水;

  他准点得像个闹钟,每天他进办公室10分钟整理好后,我就向他报告一天的行程安排;

  他欣赏职业化的装扮,22岁的我每天都穿得犯老气,甚至担心突然的活动或者意外,比如吃饭弄脏衣服之类,另外备了一双高跟鞋和厚薄两套不同的职业装;

  他所有的文件,包括各类工作追踪、讲话稿、会议记录永远装订整齐,内部临时用是回收纸打印,对外使用不仅纸张讲究,装订也考究,这些文件按照工作分类,排列整齐;

  甚至,对待办公室其他人的要求,我也有求必应,职场手册里都说,新人要眼明手快诚恳热情呀。

  几乎没有悬念,我成了公司秘书界的杰出代表,以及同事的哆啦A梦,我老板很自豪,他觉得我符合他的要求并且深得他真传。

  每当有同级别客人来访,即便对我礼节性夸奖,他也会热情地接茬,甚至带他们去衣帽间参观我传说中的两套备用装;公司上下,掀起了“向李筱懿学习”的风潮。

  同事们用参观、会议、笔记、群交流等喜闻乐见的形式一起探讨,人力资源部邀请我参与新员工培训,用自己宝贵的经验把ta们不仅扶上马,还要送一程。

  可是,我工作量那么大还要搞接待,本职工作之外增加很多负担,累得像条狗,光环之下还不能随便汪,心情是一种怎样的郁闷呢?

  被架上去下不来就是这种感觉,始终脚底悬空,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跌个马趴。

  那时,我从来没有想过这样的欣赏和热闹能够持续多久,只是觉得自己越来越累,沦陷在各类琐事中,经常被呼来唤去,深深掉进了自己亲手挖的坑:

  别人:帮我复印下调研报告。

  我:这会手头好忙,半小时以后去好吗?

  别人:昨天XX叫你,你立刻就去了。

  我:……好吧……

  别人:帮我搜集下行业资料,我赶着去开会。

  我:老板的会议记录还没有做完。

  别人:我不是老板你就不鸟我,刚上班就势力!

  我:……好吧……

  老板:为什么这里行间距不是1.5?

  我:抱歉,我现在就去调整。

  老板: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

  我:……好……

  炸天的生活里,我不仅用户满意度下降,还累出了人生第一次住院,像一只运动量过大的麻雀,掉在地上飞不动。

  劳模不得不请假,我老板很不适应,员工和爱情一样,不在服务区才明白珍贵,他发现我不在确实影响工作进度,怎么破?

  他是个解决问题能力超强的人,比我都更早思考,这姑娘怎么那么多事?为什么生病?怎样才能让她更高效地成长?这些,是当时的我所看不到的。

  复工第一天,交待完日常工作后,他叫住我:“筱懿,你特别像我刚工作的时候,总想给人留下好印象结果用力过猛。职业是长跑,得掌握好节奏。

  你一开始表现太突出,会让大家把这个水准当作你的常态,一旦达不到,就是更大的失望和责难,人不可能总是非常态对吧?

  所以,你要找出一个自己能够长期坚持的强度,像缓释胶囊一样,慢慢释放,逐渐加力,不要一开始就像个拼命三娘,开局红火,后劲不足,又不是突发事件要你去应急。”

  他说得非常中肯,一下点破了我那段时间的困惑。

  的确,一口吃不成胖子,何况有人天生就是个胖子;一步跨不到罗马,何况有人本来就住在罗马。

  起跑线从来不是平等的,也不在乎你三瓜两枣地多赶那几步。确定自己能承受的极限,选择合适的强度,匀速而持久地前进才是正常的频率,绝大多数反常的热闹都很难持久。

  如果一个人总在开始就使出100%的力气,这种顶峰状态极难维持,或许最初给别人留下了不错的印象,让自己有了相对平顺的开局,但接下来很可能不断倒退。

  人的敏感点很有趣,对退步感知明显,对进步反应迟钝,假如你的态度从80分变成100分,别人需要很久才会恍然大悟:咦,这人越来越好了;假如你的行为从100分变成90分,外人却能飞速察觉:这家伙没有以前好了。

  这就是用力过猛的问题。

  用力过猛并非是坏事,用了猛力之后难以为继后续不足才是缺陷,大多数人的能力仅仅够做到三把斧,劈完之后持续下滑。

  真正的武林高手,平时从不以命相搏,他们看上去只用了七八分功力,却大巧若拙游刃有余。

  金庸老先生曾经在《神雕侠侣》中写,当金兵大举进攻襄阳时,黄药师亲自上阵指挥,用自创的二十八宿阵对付鞑子兵,沙场点兵的过程一气呵成,镇定自若,潇洒泰然,即便生死关头,真正的高手也从不用蛮力,懂“收”才会“放”,懂“含”才会“露”。

  我很感谢我老板,他巧妙地在一些场合明确了我的工作范畴,帮我挡掉了我自己揽来的很多事,把我从自己亲手挖的坑里拽出来。

  很多年后,我自己创业,遇到如同我从前一般冲劲十足的姑娘,也能够当个善意的过来人,提醒她们从拼命三娘变成缓释胶囊,并非不努力,只是明白了收着点悠着点,给自己留余地。

  毕竟,生活和职业都分上半场和下半场。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