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那么多的“但是”,成为你原地踏步的理由
时间:2016-12-29 10:06 来源:www.xfmw.cn 作者:落叶 点击:次
不要让那么多的“但是”,成为你原地踏步的理由
作者:大将军郭
有一种人,跟他沟通几乎不用听他全部的长篇大论,你只要竖起耳朵等待一个“但是”这样的转折就好,因为无论他前面说了什么都不关键,只有“但是”后面才是他要表达的重点。
“我想辞职,但是我怕找不到更好的工作。”
“那你就先在这好好干吧,有好机会再跳槽。”
“我也想继续在这干,但是工资低啊。”
此时,好想送上一只白眼和一行字幕,“十年后”。
“我想买照相机,但是怕信用卡还不上。”
“那你就先存钱吧,存够了再买。”
“我也是这么打算的,但是下个月旅游正好需要拍照啊。”
我好想说,只要你掌握了PS技术,买不买照相机都无所谓。
“我想追求我以前的同学,但是怕追不上连朋友都做不成。”
“有道理,那你就接触一段时间再决定。”
“是这么个道理,但是好像现在追她的人很多,被别人捷足先登了怎么办?”
想送给他一串儿无奈的表情包,再附赠一句至理名言,“如果你照照镜子,或许你会明白很多。”
这样的人好像真不是什么稀罕之物,这辈子我们总能碰上千八百个“但是先生”、“但是小姐”、“但是二叔”、“但是表嫂”。好像这个世界里所有的存在都是虚无,唯有这个“但是”是铁证一样的存在。
其实谁都会偶尔陷入到“但是”的陷阱里,前有狼后有虎,火坑在左,深渊往右。没有一个满分的选择堵住你那句“但是”,所以,我们就在“但是”里苟且。
你用一白个理由说服自己去辞职,只消一个“但是”,就能击退前面的振振有词;你有一千种原因想要提分手,只是一次转念一想,“但是”就变成了“然而”你们并没有分手。
这种由“但是”带来的烦恼,就是心理学当中的“趋避冲突”。指同一目标对于个体同时具有趋近和逃避的心态。这一目标可以满足人的某些需求,但同时又会构成某些威胁,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使人陷入进退两难的心理困境。
这种内心冲突其实是很常见的,每个人都会遇到,暂时的内心矛盾也并不影响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只是说明我们并未做好选择的准备,正在合理的发酵阶段。可那些总把“但是”挂在嘴边,既不能痛快决定又因为种种“但是”长期纠结痛苦的人,便会启动一种消极的应对模式,不敢直面自己的问题,把借口和托词当做不行动的理由。
是“但是”太有魔力吗?不是!是你行动的意志并没有那么坚决。究其根本,是你太害怕失败又总以为会有完全能避免失败的选择。
往往这些人将自己隐藏的特别深,看起来倒像是特别渴望成功的类型。他们在换工作时纠结,在追求异性的时候踟蹰,这似乎是一种深思熟虑的表现,好像只有具备充分的有利条件,他们才能行动,目标是一击即中。
这种逻辑是他们用来迷惑别人也欺骗自己的套路,因为太想成功所以必须思前想后,才能做出最终选择。因此,自己也常常沉浸在这样的设定里,继续纠结,每次内心的天平向某种选择倾斜时,就会用一个“但是”来推动它倾向于另一方,所以长期处于摇摆的状态,只是思考,却迟迟不行动。
真正追求成功的人一定是“讷于言而敏于行”的,他们不会滔滔不绝的合理化自己的踟蹰不定,他们会把精力和时间放在行动层面。那些迟迟不行动,被“但是”捆绑住手脚的人并不在意是否真的成功,他们在意的是“我不要失败”。而不做选择,看似便会延缓失败的出现,说不定还会避免失败。
因为一旦选择并付诸行动,就意味着他们有面对失败的可能,毕竟谁也没有办法保证任何一个选择都万无一失,他们承受不了失败,所以在思考中把失败想成会吞噬掉自己的恶魔,好像不行动就能保护自己,防止恶魔的到来。
纵然有一天真的不得不采取行动的话,他们也为失败做好了充分的铺垫。等到他真的没找到一个更好的工作或是恋爱失败,他会条件反射的告诉自己也告诉别人,“喏,你看我当初就说过有这种可能了吧。”
这时候,最初的“但是”又成了他们告慰失败的理由。
不行动真的会避免失败恶魔的出现吗?在我看来,不行动已然是一种失败,因为那意味着你彻底放弃了成功的可能,在机遇面前束手就擒,被失败吓破了胆,这何尝不是自我的彻底投降? 本文由80后励志网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来源,链接地址: http://www.201980.com/lizhi/rensheng/21055.html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