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扉美文

美文 > 人生哲理 >

为人处事需学会六大沉默战术

    引导语:海明威说,我们花了两年学会说话,却要花上六十年来学会闭嘴。开口可以是一时冲动,闭嘴却需要意志力来控制。该怎样掌握哪些原则,才能让闭嘴的效益达到高?沉默是金,有时候的沉默不仅能逢凶化吉,亦能换来平步青云。

    战术一:静下心倾听,控制说的冲动,找他人代为发言。

    闭嘴,是不说话的空白,最重要的目的就是静下来倾听。临床心理师柯书林每天都要倾听个案各式各样的心事,可谓是听的专家,但就连他也认为闭嘴需要练习。「因为说实在太容易了,」他总要提醒自己喝一口茶,才能缓一缓说的冲动。

    最常见的是,我们只听了一、两句话,心中就有了定见,连忙「急着关怀」。当一个谘商者说得太多,就变成案主在关怀你;当老师、父母只顾着说,就变成听话的孩子在满足你说话的需要。

    战术二:先同理对方,分享生活现实面,拉近彼此距离。

    为什么有时候多说反而无益?因为说话的人往往冲口而出,没有设身处地同理对方的难处。作家李伟文引述二次大战名将麦克阿瑟(Douglas Mac Arthur)的一句话:“沟通,不在增加了解,而是避免误解。”光靠几句话,人与人很难彼此了解。对孩子说教,就象是试图教猪唱歌,不但白费力气,还会惹猪不高兴。

    他在新书《电影与生命的对话》中,就以真人真事的电影《扶桑花女孩》为例,要懂得在对的时候闭嘴,首先就得同理对方,才有机会拉近彼此心理的差距。

    战术三:非言语沟通,一个关爱的眼神,胜过千言万语。

    有事不吐不快,算不算就是沟通?有的人执着于什么事都要说清楚、讲明白,不然不觉得算沟通;这在两性关系里,尤其明显。但我们却忘记,关系和感情的建立,并不完全是「谈」出来的。彼此内心的联系,其中也包括愿意为对方着想、愿意为对方改变。虽然只要有相处,就会有摩擦,但与其为了谁对谁错而僵持不下,不如一个关爱的眼神、一个行为的改变,就可以化解纷争,修复关系。

    战术四:思考怎么说,用对方能接受的方式,效果更好。

    那么,如何才能判断什么是该闭嘴的时刻?在亲职专家游干桂的眼里,台湾的教育总是说得太多。但闭嘴并不是什么都不说,而是怎么说的问题。

    最快的方法,效果往往是最慢的!游干桂说。很多人的沟通求急进,话说出口就要对方接受。其实,同一句话如果能笑着说出口,对方自然也没有拒绝的理由。与其直接用语言表达,不如先思考对方也能接受的方式,虽然缓慢,效果却能长长久久。

    压制脱口而出的冲动,闭嘴不但能展现一个人的自我修为,关键时刻选择闭嘴,更能巩固个人的优势地位,甚至成为逆转劣势的致胜策略。

    战术五:无声的谈判,关键时刻不出声,有助建立优势。

    以一九六二年美国肯尼迪政府,因应古巴危机为背景的《惊爆十三天》,在危机爆发初期,担任司法部长的罗伯。肯尼迪(RobertF·Kennedy)虽奉总统之命,组成危机委员会,但他一开始先闭嘴,能不主持会议就不主持,避免因有决策权的人在场,众人可能迎合或揣摩上意,不敢挑战上位者主张,让正反面双方意见失去充分辩论机会。

    让这场导弹危机顺利化解的,是罗伯。肯尼迪与苏联驻美大使的一场关键谈判,最后在双方谈判无交集之际,他抓起随身手提包作势走人,形同闭嘴的动作,带给对方极大心理压力,使得苏联总理赫鲁晓夫(Nikita Khrushchev)在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宣布撤除古巴飞弹。

    罗伯。肯尼迪这个动作,清楚传达了,美国不惜执行武力解决方案的讯息,张荣丰指出,闭嘴的沉默力量在这场谈判之所以能奏效,前提除了美军已展示封锁古巴的强势兵力,肯尼迪政府亦曾在猪湾事件等多次行动,建立了言出必行的纪录,是不战而能屈人之兵的关键。

    战术六:空白的攻防,沉默争取有利位置,再伺机反击。

    闭嘴的这门学问,不论是最基本的倾听,或者到进阶的谈判、攻防,都不是消极的沉默不语,而是练习积极的制造空白,把沟通的控制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而闭嘴的最高层次,恐怕是佛曰看破不说破的潜智慧。政治大学广电系副教授陈儒修提到李安的《囍宴》,最终父亲发现儿子同性恋的事实,然而面对假结婚的儿子夫妇,老爸爸不曾正面揭穿,只是临走前给了儿子一个无言的拥抱,胜过千言万语。在对的时候闭嘴,也许传达的远比我们想象中多得更多。

    编后语:沉默并不是教人缄口不语,而是希望人们能深思熟虑,三思而后说。让我们的生活中多一些高质量的谈话,少一些无目的和平庸的闲语。让思考的火花在沉默中放出光彩,让语言的艺术在思考中得到升华!

(责任编辑:admin)